[重庆日报]——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发布时间: [2013-01-03 08:11:52]
正视困难再启程
——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本报记者 王海达 项菲菲 颜 安
新十年连片扶贫攻坚大幕,正在武陵山区拉开帷幕。位于武陵山区的7个重庆区县(自治县),豪情满怀。
按照《重庆市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讨论稿)》“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预计到2020年,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将从2010年的514.9亿元增加至3105亿元,年平均增幅1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2.21万元,年平均增幅16.4%。
这是一幅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的蓝图。但是,通往蓝图中所描绘的美好明天的道路,绝不会是一马平川。
尽管直辖15年来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7区县至今仍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家底”单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如此巨大的跨越,需要克服哪些显性或隐性的困难?需要如何梳理工作的轻重缓急?需要选择怎样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一连串问号,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武陵山要扶贫脱困,最紧迫的是摸清家底、正视困难
受种种原因制约,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是全市最贫困的区域:7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仅占全市的6.5%,不及主城一个区;经济增长主要靠财政及各界帮扶资金投入拉动;贫困发生率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
今年6月,《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出台。一个月后,为重庆武陵山区量身打造的《重庆市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讨论稿)》出炉。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十个方面,对重庆武陵山区未来十年的扶贫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规划。
走通这条道路,要靠现代工业来支撑。
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尤其是前者。虽然重庆武陵山区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但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正在缩短这里与全球产业转移的距离。而现代工业加入,不仅将极大改变这里的产业结构,创造巨大的经济增量,还能从先进地区带来海量的新思维、新技术、新观念,进而提高本地人口素质、加速现代化进程。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认为,实施工业园区带动工程,在各区县错位布局工业园区,培育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特色工业体系,是重庆武陵山区发展现代工业的“破题”之笔。
有了园区,项目如何选择?重庆笔记本电脑产业“无中生有”的成功案例,或许可为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提供借鉴。
渝东南区县远离主城,发展对物流水平要求高、交货时间严格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当然不现实。但是,引进一些传统制造项目,如摩托车、农用车和农用机械,通过主机厂的整合能力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制造体系,却并非没有可能。近年来,一些紧邻重庆的四川市县,已经开始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渝企,培育自己的工业“血脉”;一些希望在重庆落户的广东、浙江摩托车企业,也有意在包括武陵山区在内的地方,投资兴建生产基地。
此外,武陵山区蕴含着的各色矿藏,也为当地发展资源工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不是以往那种草莽英雄纷起式的粗放开发,而是引进先进企业、先进技术,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充分利用,像吃甘蔗那样把相关产业链中最“甜”的那一段握在自己手中。
走通这条道路,要以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
重庆武陵山区耕作条件较差,不适合发展规模农业,但多变的山地气候条件和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却使这里具备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的上佳条件。
去年11月,武隆县将当地出产的高山蔬菜运往香港销售并大获成功。截至目前,高山蔬菜“走出去”一项已让当地菜农增收超过200万元。
与此同时,一大批优势农业项目和相关深加工项目,也在重庆武陵山区的部分区县顺利推进。黔江的银耳、彭水的优质烟草、秀山的金银花,不仅带动了参与其中的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还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品牌战略的推进,作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走通这条道路,还要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在探索连片扶贫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主动融入重庆、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战略,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周边区县、周边省市,和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主体牵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比如旅游,重庆武陵山区有乌江画廊、有仙女山、有桃花源等知名资源,但一直未能以整体设计、包装的方式,打造成一个串连起多区县、多景点,对游客有极强吸附力的系统级旅游产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7区县之间、重庆武陵山区与周边省份武陵山区之间,也存在着通过精诚合作,在资金、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事半功倍的空间。
走通这条道路,还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短期受益与长期持续的关系。
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是扶贫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贫困问题不是简单快速增加村民收入,而是要在资源利用和维持生计间达成平衡。
武陵山区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因此,在引进发展现代产业的同时,必须以不破坏既有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在选择项目上宁缺勿滥,在项目落地后坚持边保护、边发展的思路。
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当务之急
交通不畅、能源不足、水利设施欠缺、信息化水平落后,都是重庆武陵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要改善民生、吸引资本、发展经济,最终实现脱贫致富,首要的攻坚任务,便是降伏这些“拦路虎”
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亟待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庆武陵山区来说,眼下要做的事虽是千头万绪,但最为紧迫的只有一条:补上基础设施欠账,治好一系列长期影响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的“硬伤”。
数据显示,重庆武陵山区公路总里程1.8万公里、占全市15%,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约22%,局部地区还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电力建设的滞后让农村电网改造不足,导致区县居民和工业用电相对紧张;通信设施落后导致这些区县的信息不通畅。
《重庆市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讨论稿)》中,列出了一长串与破解硬件瓶颈有关的目标和手段——
交通方面,本着与产业布局、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连接各区县的主干线,形成新的交通网络,以提高通达的深度和快捷程度,增强交通干线的承接和集聚功能。铁路方面要增强运输能力,加快干线建设,构建内外畅达的铁路网络;公路方面要打通断头路、过境路、旅游环线公路,提升公路等级,实现内外无缝连接;此外,还要提高港口的通航率,加快支线机场布局和建设。
水利方面,以人口集聚区、产业聚集带以及易旱地区为重点,率先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和工程性缺水。同时加强抗旱水源和防洪体系的建设,提高旱涝保收和城镇防洪能力,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能源方面,将电网建设列为最高优先级工作,加快重庆武陵山片区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升级改造,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保证当地居民和工业用电。此外,发挥武陵山片区自然优势,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信息化方面,完善重庆武陵山片区的信息化建设,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以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发展和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及时且足够的资金保障。但按照过去的惯例,相关资金通常会以“撒面面药”的方式,按行政区划或专项来发放,再由基层区县政府或相关部门分头实施,难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最终效率和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优惠政策的梳理也是需尽快推进的工作之一。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远郊区县能享受的优惠政策超过300项,但没有专门针对武陵山区的优惠政策。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时清理优惠政策,争取尽快设立武陵山产业发展基金,让扶贫资金形成合力,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地投入到支持武陵山区生态农业、特色优势资源加工和现代服务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