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三
发布时间: [2013-01-03 08:28:33]
夯实基础促发展
—— 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三
本报记者 周勇 向婧 廖雪梅
巍巍武陵山,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千山万岭,层峦叠嶂。
浩浩乌江水,水牵着水,水拥着水,削岩穿峡,蛇形千里。
自古以来,有山则名,有水则灵。
与灵山秀水相融相亲的武陵山区,长期以来,却与贫困相依相伴。
重重青山,阻隔了武陵山区通往外界的脚步;盈盈碧水,没有承载起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热切期望。
“如果上级拨下来一笔资金,只能干一样事情,你会选择干哪样?”近日,在向重庆武陵山区7区县领导、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的回答中,“基础设施建设”被放到了第一位。
武陵山区的落后,是诸多困难叠加的结果。但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如何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武陵山扶贫开发面临的第一大考。
基础设施仍是瓶颈
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巨额配套资金跟不上,基础设施仍是武陵山区发展的瓶颈
从重庆主城出发,沿东南方向,过桥梁,穿隧洞,越峡谷,1.5小时可到武隆,感受仙女山“南国第一高山牧场”的辽阔秀美;2小时可到彭水,享受阿依河激情漂流的乐趣;3小时可到酉阳,欣赏土家族姑娘的摆手舞。
崇山峻岭间,渝湘高速公路仿若一把神奇的利斧,劈出了一条希望的“大通道”,沿途区县纷纷上演了一场突围大戏。
“风景再好,路不好、时间长,也难以吸引游客。武隆旅游真正开始腾飞,缘于2009年10月渝湘高速武隆至水江段通车。”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说。2008年,武隆接待游客220万人次,2009年翻了一番,2010年超过1000万人次。
要致富,先修路。先进、快捷、发达的立体交通,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重庆持续加大对武陵山片区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建成了渝怀铁路、渝湘高速、黔江舟白机场、乌江彭水航电枢纽等重大交通项目,结束了武陵山区无铁路、无高速、无机场历史。
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正在转化为促进武陵山区域产业体系提升的经济优势。秀山提出打造武陵山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黔江致力于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均立足于当地日渐便利通达的交通网络。
然而,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出境畅通、城乡连贯的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交通的聚集辐射功能,武陵山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武陵山区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对外通道偏少,主要对外公路通道仅4条,分别为G50、G65两条高速公路和G319厦成线、G326秀河线。其余以省道为主:与湖北方向相通的6条,通往贵州方向只有3条,通往湖南方向仅1条。
“毛细血管”也不畅——至去年底,武陵山区行政村通畅率为56.3%,全市为69%;仅1067个建制村通客运班车,通客车率为66%,而全市为82%。
“究其原因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说,武陵山区基本属于山岭重丘地区,公路建设成本偏高,导致资金需求总量太大,在地方区县财政配套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交通行业部门补助资金开展建设。
武陵山区2010年区域GDP仅占全市的6.5%,人均GDP、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1.5%、77.1%和81.5%。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在这样一个“吃饭财政”的区域,巨额配套资金跟不上,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在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样是“衣长袖短”,捉襟见肘。
丰都县暨龙镇兴龙村,全村有山坪塘22口,其中病害山坪塘18口,渠堰8条17公里,其中残缺土堰5条13公里。由于山坪塘和堰渠水毁严重,有效灌溉面积不足600亩,保灌率仅为38%。全村2387人中,饮水困难的达到1987人;只要天晴超过10天,60%的村民要到沟里挑水吃。
兴龙村的窘境,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质特征的武陵山区,是一个普遍现象。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村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2%左右,武陵山区7个区县还有超过百万人没能吃上方便干净安全的放心水。
能源问题也是一大瓶颈。虽有乌江、郁江、阿蓬江、酉水河等悠悠碧水,但没有大的河流和煤炭资源,在武陵山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电力成本普遍较高。
基础设施不便,带来了生产、生活种种不便,影响投资环境和民生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的瓶颈。
创新理念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适度超前,既立足于武陵,又跳出武陵,与周边城市互动合作,建立互利共赢机制
行棋看三步,落子定乾坤。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谋定而动。
搞武陵山区基础设施规划,应该既立足现实,又放眼长远;既立足于武陵,又跳出武陵,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适度超前,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
适度超前,是为了预留好发展空间。
秀山正以这样的前瞻意识谋划自己的发展。
“一个地方的交通只有实现四通八达时,才算破解了瓶颈。”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告诉我们,秀山决心打通“断头路”,实现区域内外无缝连接。
目前,秀山已完成到湖南龙山、贵州印江的高速路前期可研工作,其中到印江的高速可将渝湘高速与杭瑞高速连接起来,形成快速路。“这几条高速公路可以发挥秀山在武陵山腹地的旅游集散作用,构建起武陵山区黄金旅游环线。虽然没有纳入市级规划,但再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先干起来!”代小红说。
打通出境大通道,带动环境大改善。
这不仅是通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被欧洲人称为“新丝绸之路”的“渝新欧”铁路的开通,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
多年来,重庆一直把目光聚焦在向东或者向南的出海通道上,然而,深处内陆地区,物流成本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那么,能不能向西?这一思路刚提出来,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但受传统思维的限制,“新欧亚大陆桥”虽屡被谈论,却始终未变成现实。这些年,重庆积极倡议,海关总署等部门积极协调,相关几国海关达成便捷通关协议;在重庆市政府大力推动下,中铁、哈铁、俄铁、德铁和重庆交运集团合资组建物流公司,专司这条铁路的物流运转。
中国货物从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在可以反过来,往欧洲的货可从重庆出发。一市领导说:开通渝新欧铁路,听起来简单,实则需要大量的协调、讨论和复杂的运作。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即使想到了,也很难做到。
在武陵山区基础设施规划中,同样需要这样的眼界。突破性发展,往往意味着“不按常规出牌”。此路不通,另辟蹊径,走出以往的思维惯性,以崭新的理念,重谋路径、重组资源。
在武陵山区基础设施规划中,同样需要这样的谋划。能够携手合作,各方共赢是最大的动力。整合多元价值、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既要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需求,又不能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武隆、丰都、涪陵三地联合打造“大仙女山”景区,可说是互利共赢路径的一次积极探索。
仙女山高山草原与武陵山高山森林、南天湖高山湖泊毗邻,然而,过去各自为政,各景区之间连接的公路网络不完善,3个景区之间尚无高等级公路连接,转换不便,绕行较多。
围绕景区、连接高速、打通干道、畅通环线、提高等级、缩短里程——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做大“大仙女山”景区;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研究线路方案;3个区县也积极“抱团”,全力推进。目前,南天湖与仙女山正在规划一条连接两个景区后门的旅游公路,全长16公里,今后南天湖至仙女山半小时即可到达。而待3个景区之间的循环公路形成后,四面八方拥入的游客可从不同路径进入3个景区。
能源领域,实施区域能源合作开发,加强武陵山区、川渝地区等区域间天然气、页岩气、成品油等能源战略合作,推进川渝输气主干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能源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围绕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如果说,规划是基础,是先导,是决定未来走向的中枢神经,那么,资源配置的方式、方向和次序,则决定了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在采访中,有的区县干部谈到,基础设施建设涉及10多个部门,项目资金像胡椒面一样撒向农村。由于各块资金分散使用,项目互不衔接,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有的村基础设施解决好了,但是周边的村交通还很落后,不能连成一片。
单打独斗,缺乏持续的增收动力。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实行连片开发,统筹片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有效整合资金,才能发挥项目的规模效应和资金的综合效益。
石柱集中打造“大黄水”连片扶贫试验区、方斗山辣椒片区、七跃山特色种养片区、沿江产业区四大片区,把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推进水泥路、自来水、清洁能源、信息服务、商贸服务、优美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工程。
秀山争取上级交通、水利、电力、农业、发改委、民宗委、畜牧等部门专项资金,整合县级部门及社会帮扶资金、县财政配套资金,集中打造太阳山扶贫开发示范片区。两年多来,走出了一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沟、渠、桥、涵、闸配套建设,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
质量为先,效益为重。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围绕现代农业、工业、物流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修建“产业路”,布局水利设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发挥最大效益。
海拔1200多米的黔江区阿蓬江镇麒麟村,5年前,还是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到县城都要走上一天的山路。由于缺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烤烟设备落后,全村400多户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大片烟田撂荒。
从2005年迄今,烟草公司在全市先后投入近18亿元,围绕烟叶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的烟水配套工程、烟路和烤房等基础设施。麒麟村很快打了一场翻身仗:天旱了,附近的烟水池立马就能供应自来水;自家的烤房设备太差,烟草公司根据每家每户的情况,免费修建烤烟房;收成好了,也不用担心运输的问题,烟草公司为烟农修好了乡村公路,到县城只要1个半小时。去年,麒麟村农民户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
过去,曾有烟草系统的同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是种烟、卖烟,怎么干起了修路、建水利的活?”如今,他们也切身体会到,围绕烟叶生产基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重要作用。这些设施的完善,不但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率,使得烟叶种植有了保证,还帮助农民发展了多元经济。
武隆县双河乡围绕高山蔬菜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则是又一个鲜活的例子。
双河乡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最佳区域。由于交通的制约,村民不敢大发展,担心菜种多了卖不出去。近年来,武隆县转变思路,从改变基础设施入手,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从武隆县城驱车,在一条二级柏油路上行驶不到1个小时,就可到达双河乡政府;从乡政府到各村的公路也基本改造完毕,主城来的蔬菜收购商,可以直接把车子开到蔬菜基地收购。水务部门也在这里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不但建起了山坪塘、蓄水池,还整治好了排涝沟、安上了放水桩,4000多亩土地成了“水能蓄、池相通、沟相连、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升了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改善,加快了这里的产业发展,双河乡已成为我市有名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
探索多元投资模式
建立财政、信贷、社会帮扶资金对基础设施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激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模式
对长期靠财政转移支付才能保工资、保运转的武陵山区而言,资金是头等难题。
基层的同志呼吁,加大中央和市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并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减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
区县的负责人表示,充分利用西部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扶贫政策以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专项政策,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基础设施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交通运输部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将在已有支持的基础上,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省道改造、农村公路、客运站点项目补助标准。”市交委传递出喜讯:通过积极争取,我市武陵山和秦巴山地区12个区县纳入国家扶贫规划的国省道改造、农村公路、乡镇客运站点建设等项目共将新增补助资金约26亿元,即平均一个区县3年将新增补助资金近2.16亿元,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武陵山区群众对“水”的需求极为迫切,仅彭水县就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水利投资100亿元,扭转水利发展滞后的局面。“国家和重庆市虽已对武陵山区的水利投入给予了大力帮扶和倾斜支持,但毕竟投入有限,难以满足武陵山区‘十二五’水利发展需求。”市水利局负责人说,武陵山区7区县需自力更生,以加快水利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水价改革为重点,构建有利于武陵山区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观念决定“钱”途。
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投资模式,而是要向市场要钱,向制度设计要钱!创新激发活力,改革才有出路!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联动,形成推动基础设施发展的合力。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继续发挥市、区县政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模式。
2009年9月开工的钟(多)渤(海)快速通道工程,是酉阳有史以来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14亿多元、路隧桥里程全长达16.6公里。通过与重庆能投集团的合作,采取BT模式,由能投集团先行垫资修建,然后再由政府回购。快速通道建成后,把酉阳县城和周边的钟多、板溪、小坝、龙潭、麻旺5个乡镇连成一片,城市建设可用空间拓宽了近20倍,只需8分钟就可从县城直达火车站。大通道与渝湘高速路直接相连,打破了酉阳县城市建设和交通畅通瓶颈。
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捐赠及村民“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产权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经营性水利项目;通过BT、TOT、BOT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基础设施、公共建设等方面的投资。
历史告诉我们:基础设施不改善,脱贫是空谈和幻想。
现实告诉我们:基础设施没夯实好,产业发展就没基础。
冲破重山的阻隔,拨开困扰的迷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武陵山区扶贫攻坚中,重庆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前提和基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加以解决,尽快加以解决,奋力谱写武陵山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