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五
发布时间: [2013-01-03 08:44:42]
特色效益农业“摘”穷帽
—— 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五
本报记者 罗成友 夏帆 罗芸
巍巍武陵,山高路陡。大山里,农民们在每一寸狭窄的坡地上见缝插针,不辞辛劳。但大山的闭塞,让他们天生不具备交通、信息优势,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大自然是吝啬的,没有赋予这一地区大量可供耕种的土地;大自然又是慷慨的,它赐予这片土地以丰富的特色资源——乌羊、土鸡、蜂蜜、青花椒、金银花、猕猴桃、高山蔬菜……都是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
如何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把这些“土特产”转变为巨大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性产业呢?
2012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中明确指出,要立足武陵山区的优势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把油茶、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做出品牌和效益。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渝东南地区调研中也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突出山区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要迈过两道坎:一是要有特色,二是要突出效益。
除了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寻找、认识自己独有的特色资源外,还要用创新的机制,把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到产业发展中来,转化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动力。
找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跟风引起的产业同构,导致山区农业增产不增收;用行政手段推动,“逼农脱贫”,导致产业发展只见规模不见高效
千百年来,武陵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以农业为本。在那层峦叠嶂、山高坡陡的瘠薄土地上,武陵山人日复一日、起早摸黑地耕耘着。但是,脚下这块土地,却没能让他们摆脱贫困。
近20年来,重庆武陵山区的7个区县(自治县)在扶贫攻坚中,也看到了山区要脱贫,就必须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不断发展新的农业产业,但时至今日,武陵山区成功的农业产业还不太多。
是什么导致了山区农业产业效益不高?
在于缺乏科学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盲目跟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品经不起市场的风浪;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不按市场规律来引导发展,强调行政手段推动,没能真正用效益把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金银花产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金银花是秀山的一大特色资源。近年来,该县把金银花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发展,农民也从种植金银花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在效益的拉动和政府的推动下,规模迅速做大。据统计,该县有65%的村民种植金银花,面积迅速扩大至30万亩,规模占全国的1/5。
看到秀山金银花产业发展迅速,近两年来,重庆武陵山区其他区县,也跟着种起来。农民种植金银花,只是看到了市场向好时每亩能够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却往往忽视了市场容量的大小。一旦市场饱和,不仅销售会出问题,价格也会大幅下跌。
今年,秀山金银花产业就遭遇了“滑铁卢”——鲜花收购价在去年基础上降了一半左右。隘口镇金银花种植户雷霆勇告诉记者,他家种的两亩金银花,今年要少收入3000多元。
事实上,金银花种植户减收是一个普遍现象。隘口镇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杨静今年要少收入60万元。由于价格低、收益少,一些金银花种植户甚至懒得采收。“今年镇里有50%左右的鲜银花没人采收,烂在了地里。”隘口镇统战委员杨再育说。
在这一地区,盲目跟风而导致产业同构的还远不止金银花,土鸡、柑橘等产业也不同程度出现了类似问题。此外,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越位”,强行用行政手段推动发展,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使一些产业只见规模不见效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重庆武陵山区在扶贫攻坚中,利用山区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烤烟的优势,大规模地发展烤烟产业。
在当时“逼农脱贫”的错误观念指导下,政府采取了能够采用的各种行政手段,“逼”着农民种植烤烟,规模虽然很快就上去了,但却没有做到科学种烟和科学烘烤,在收购上没有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利益;因烟叶收购价格不公,每年都出现斗殴;为解决烤烟的燃料来源问题,烟农大肆砍伐树木,从而毁坏了森林、破坏了生态。本来一项很好的产业,却没能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效益为本,特色为先
要因地制宜做大特色农业产品,发挥品牌力量,以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效益
特色效益农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性产业,而“效益”二字是其根本要求。光强调效益,做不出特色,则产业发展无法实现差异化,产业质量很难得到明显提升。
在重庆武陵山区众多、丰厚的自然资源中,哪种才是本地独有的?哪些能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因地制宜。
岑溪乡曾是秀山县出了名的穷乡。为了脱贫致富,岑溪乡用行政手段推动农民发展过烤烟、蚕桑、苎麻、花椒等产业,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当地党委、政府经过反思后,意识到是跟风发展,应对市场变化反应滞后,便换了一个思路:找专家来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先确定什么产业有发展、能发展。
乡里通过和四川农业大学联系,请来了农业专家周金良博士,对当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专家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此地非常适合高档猕猴桃生长。
2008年,当地政府在调查了市场上高档猕猴桃稀缺,市场前景看好后,决定引导发展这一产业,并率先在两个村试种。目前,该乡已投产的高档猕猴桃,每亩纯收入达到1.8万元。特色效益农业,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全乡已发展起高档猕猴桃11276亩,覆盖95%的农户。
找到了特色产业,但如何成功推向市场呢?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对“特色”二字进行鉴定、包装是提升产品效益的不二法门。在这一方面,酉阳县有一些成功探索。
2010年,酉阳县的“酉州乌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鉴定专家组的鉴定,确认“酉州乌羊”是我国仅有的一个可作为国家级山羊遗传资源保护的品种。“酉州乌羊”由此成为“国宝”。
然而,这一“国宝”究竟有多大的市场价值?酉阳县请来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对“酉州乌羊”的血清蛋白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酉州乌羊”具有天然抗癌性,因此有“药羊”的美誉!
有了权威的认定,酉阳以此加大宣传,使“国宝”的身价迅速提升。从以前的30元/公斤上涨到100元/公斤,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收购商都来上门求购,该县年产3万只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酉阳的苦荞,是市内最具特色的荞麦品种。县里请科研单位对其中所含成分进行科学分析后发现,酉阳苦荞有降低血压等多种特别功能。于是,以此加大宣传,引来江苏等地的投资商,投入上亿元的资金,开发出了降血压的苦荞茶、高档的苦荞酒等。
苦荞以产品深加工来占领市场后,也反过来拉动了酉阳苦荞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的种植规模超过10万亩。
集聚要素需要机制创新
用机制创新集聚各方面生产要素,政府“归位”,企业“上位”,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找到特色资源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光强调产业特色,却做不出产业效益,则农民无积极性,产业发展也不能持续、长久。
找到特色资源后,政府要走的下一步便是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机制的创新,把城市、乡村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一起,为产业发展服好务。
当下,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无论是思想观念、科技素质,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靠农户单打独斗,缺乏资金,也很难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风险巨大。通过机制创新,把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到产业发展中来,不仅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也能够规避农民的风险。
秀山岑溪猕猴桃产业,就是通过机制创新迅速壮大的。乡里引导公司与农民,采取了“龙头企业+业主+农户”入股的模式。以引进来的信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由21个业主共同合作,引入城市资本近7000万元,将土地集中整合到大户手中,2435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介入。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却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镇党委书记杨鲱算了一笔账:农民流转1亩地,可获得300元/年的租金,投产后每亩还要按毛利润的10%分红,可分红2000元以上。除此之外,农民还可通过在猕猴桃园里务工,把农家肥卖给业主,每户每年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上文提到的武陵山区的烤烟产业,也是通过机制创新做大做强的鲜活案例。地方政府在反思产业发展后决定“归位”,不再大包大揽,改由烟草公司牵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烤烟发展;政府回归到提供服务、管好流通秩序的本位上来。
烟草公司“上位”后,与农民结为利益共同体,投资为农民统一修建了烤房、烟路、烟水等配套基础设施,规范了收购制度,并按市场需求调控种植面积。目前,种植烤烟的农民基本上是零投入,但可获得每亩3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成为目前山区农民收入最稳定的一项优势产业。
重庆南方集团在酉阳建起48个商品猪养殖基地的实践,也可圈可点。酉阳黑水镇大涵村的胡万江,在与南方集团的合作中,由集团为他免费提供猪仔、饲料以及防疫防病和销售,他只管基础设施建设和饲养。不管市场价格如何,南方集团都要保证他所养的猪每头有80-150元的纯利润。如今,他的猪场年出栏肥猪6000余头,收入60万元以上。
目前,武陵山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中,采取了“龙头企业+业主”、“龙头企业+大户+农户入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新机制。实践证明,这些探索起到了规避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产业链条”保证农业高效益
工业化思维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就是把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由龙头企业带动,把特色产业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连接起来,做大做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保持稳定的高效益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工业发展如此,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亦是如此。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强、对市场更为敏感,能做大做长产业链条,从而使特色效益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2009年,丰都针对本县发展肉牛产业的资源优势,引进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及旗下公司进入,投入1.8亿元,成立了一家集肉牛繁殖、育肥、牧草种植、饲料生产、肉牛深加工及营销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长了产业链条。
在养殖环节,这家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业主+大户”的方式,进行肉牛基地的建设。目前,基地已发展到存栏量24.3万头,出栏12.5万头,年产值25亿元的规模。丰都县山区40%以上的农户都参与到这一产业中。
在收购和加工环节,这家龙头企业通过自己所建的加工厂,加工生产高档冷鲜牛肉等,并通过农商对接、网络促销等方式,把丰都的优质牛肉产品推进了家乐福、沃尔玛等12家大型连锁超市,并销到韩国、中东等地。
在要素市场建设上,这家龙头企业在丰都投资1000余万元,建起8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电子交易场所。该交易所也是我国首个肉牛电子交易中心、西南地区最大肉牛及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达20万头。
“全国各地的肉牛交易者都可以在网上远程报价,通过中心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电子交易中心负责人朱刚泉告诉记者,买卖双方只需进行网上注册便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电子交易,养殖户与全国客商进行网络面对面交易,实现肉牛交易的电子化、网络化、期货化。
有了这家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从今年开始,丰都县启动了“中国肉牛之都”的建设。按照计划,丰都要在几年内达到“三百”的目标,即肉牛年饲养、交易和屠宰加工量达到100万头,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肉牛产业的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对于工业化思维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深有感触:“如果不用工业化思维来发展农业产业,是永远也走不出‘少了赶,多了砍’的怪圈的。”
基于这种认识,秀山县的金银花产业正积极地“亡羊补牢”,千方百计弥补市场链条不长这一短板。
在基地发展上,秀山正努力通过引进城市工商资本,通过土地流转,促使规模化种植;在获取市场占有率上,县里通过扶持龙头企业,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和深度开发。
秀山红星中药材厂已开始在做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并取得初步成果。“提取绿原酸,我们已经研发成功!”该厂厂长张宗孝说。
据了解,金银花所含的绿原酸可以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被广泛应用在药品、工业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领域。
目前,秀山县依托红星中药厂,成立了重庆银花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正利用金银花所含成分,进行银黄颗粒、天玉凉茶等6个新药品种的研发。开发成功后,秀山30万亩金银花的销售难题将得到极大缓解。
“以前我们只卖原材料,要看别人的脸色吃饭,现在我们自己还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效益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代小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