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持老区

-调研报告

[重庆日报]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六

发布时间: [2013-01-03 08:51:43]

 
发展旅游 助农致富
——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六
 
                                                  本报记者 周勇 廖雪梅 向婧
 
     神奇武陵,峻秀乌江。一直以来,位于重庆武陵山区的7区县(自治县),是“富饶的贫困区”。这里,是全市基础条件最差、发展水平最低、贫苦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又是民族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的富集区。
 
     武陵山区7区县,山峦叠嶂、河谷幽深、民族文化独特。这片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旅游资源1780个,包括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区25处。
 
    富集的资源,为这片贫困土地开展旅游扶贫带来有利条件。在不缺生态资源的重庆武陵山区,如何通过科学发展旅游,带动当地人们走出“富饶的贫困”,是各方亟需认真思考的课题。
 
    正视旅游资源的价值,让藏在“后院的钻石”发光
 
    发展旅游可以提升当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多年来,重庆武陵山区以其灵秀的山水峡谷、壮丽的岩溶奇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大西南乃至全国旅游中独树一帜。
 
     游客眼中的重庆武陵山区,是一片如诗如画的土地——
 
    这里有着让人惊叹的青山绿水。乌江、芙蓉江、阿蓬江等穿越而过,仙女山、武陵山、黄水等森林公园散布其间,这个地区汇聚了全市七成以上水电资源,森林覆盖率53%,比全国森林覆盖率高出1.6倍。
 
     这里有着千姿百态的地质奇观。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黔江小南海等融雄、奇、险、幽、绝为一体,武隆更是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代表之一,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为重庆惟一少数民族聚居区,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和黔江居住着苗族、土家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2%。
 
     美国演说家鲁塞·康维尔曾说:“众人渴求的钻石,不在偏僻的山巅,也不在未知的海底;只要你善于发现,钻石就在你家的后院。”
 
    事实上,武陵山区7区县都已发现旅游资源这个藏在“后院的钻石”,也都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提升当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按照规划,2015年,旅游收入将占渝东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为此,各方纷纷加大了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去年,市旅游局拨出29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庆武陵山区旅游项目改造。各区县也不遗余力发展旅游。 2011年,秀山县在洪安边城景区完成投资达到1.1亿元;武隆县花在景区配套设施上的投资达到20亿元。
 
     随着“旅游富民”战略推进,重庆武陵山区知名度空前提高,但是,与全市、与周边地区相比,这个片区旅游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占我市面积约1/4的重庆武陵山区,去年接待游客不足3000万人次,仅是全市游客接待量的13.6%;7区县旅游收入,不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10,只是湖南张家界旅游收入的70%左右。
 
    落后的发展水平,削弱了旅游对片区扶贫产业的带动作用。以重庆武陵山区中心城市——黔江为例,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仅占该区GDP的2.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旅游业对该区GDP的贡献率只有4.6%。这些数据说明,在重庆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的程度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强。
 
     是什么阻碍了重庆武陵山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步伐?
 
     正视旅游业的作用,让这棵“摇钱树”造福乡民
 
    旅游业涉及108个行业,不仅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给相关行业带来商机,也给百姓带来就业岗位、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
 
    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影响,重庆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处于“弱、差、小、散、难、短”状态——
 
    基础设施建设弱。由于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流通不畅,武陵山区交通主干道等级不高,其他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也低。即使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武隆,仍有10%的村和30%的组还没通公路。
 
    科学规划差。各区县“划地为牢”的体制,造成同类资源的近距离重复开发。同处美丽乌江、百里画廊,武隆、酉阳、彭水等推出类似线路……区县间“暗战”加剧恶性竞争,分散了客源。
 
    乡村游规模小。与乡村旅游发展红火的贵州相比,重庆武陵山区不少“农家乐”还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接待档次低,服务水平也不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启动资金缺乏、担心没有客源是主要原因。
 
     旅游景观分布散。重庆武陵山区多数旅游资源规模不大,缺乏震撼力。调查显示,彭水拥有旅游资源单体798个,黔江的旅游资源单体超过300个。全面开发这些资源并不现实。
 
    民俗民族风情传承难。重庆武陵山区列入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的217个项目中,民歌38项,部分种类已经消亡,幸存项目也传承困难。一些地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随意改变民歌传统模式,导致民歌变味。
 
    旅游产业链短。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认为,重庆武陵山区不少地区,旅游仍处在“卖资源”阶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更谈不上对农产品拉动、对文化产业带动。
 
    跨区域旅游竞争激烈。重庆武陵山区东邻张家界、南连凤凰古镇、西靠重庆主城、北接长江三峡,虽然坐拥独特区位优势,有着“借船出海”的条件,但在重兵包围之中,难免遭遇“边缘化”的尴尬。
 
    激烈竞争之中,重庆武陵山区是否必须把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抓手?
 
    答案不容置疑。
 
    旅游业涉及108个行业,具有诸多比较优势。它是一棵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不仅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给相关行业带来商机,也给老百姓带来就业岗位、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
 
    调查显示,旅游业每创造1元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社会财富;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人就业。
 
    短短数年,以乡村游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成为片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武器。2009年前,由于交通不便,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人均年收入仅1200元。当这里成为旅游大镇后,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934元,仅旅游一项便贡献了522元。
 
    在武陵山区,一个个像长谭村般的财富故事正在上演。
 
    正视“政府之手”的作用,为旅游业健体强身打好基础
 
    武陵山区扶贫攻坚,政府应积极作为,要协调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培育、规范旅游市场
 
    国家启动武陵山区连片开发之际,正是重庆武陵山区旅游做大做强之机。如何打破“发展的瓶颈”,为片区扶贫攻坚开辟新的天地?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武陵山区是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旅游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殷殷期盼,各级政府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如何攻坚克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政府要处理好武陵山区旅游发展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精心培育、包装资源,规范旅游市场。
 
    “只有解决好武陵山区资源规划差、基础设施建设弱、乡村旅游规模小等‘家底’孱弱问题,政府才能为旅游业健体强身打好基础。”罗兹柏认为。
 
     处理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方面,及时发现资源、实施科学规划、适时推进整合,是政府应尽之责。
 
     摸清旅游资源“家底”,是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为此,政府需要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确认位置、数量、品位和结构等。随后,市级主管部门应牵头对各区县资源进行规划,按照“错位竞争、做特做优”的原则,推动分散的资源形成合力。
 
     打造跨区县合作区方面,武陵山区迈出可喜步伐——大仙女山景区初步规划出台,武隆、涪陵、丰都将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在市旅游局的指导下,不少区县已引入世界一流团队,进行高起点规划。秀山在实施“新概念古镇——《边城》原型地”项目时,聘请美国GC高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指导。
 
    一些整合资源的尝试取得成效。2007年,武隆组建喀斯特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回购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硚、芙蓉洞等景区股权,实施统一运营,该县旅游告别“诸侯割据”的时代。
 
    处理长期与短期利益关系方面,保护生态资源极其重要。2007年,丽江因过度商业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了“红牌”。武隆吸取了这个教训。2009年通过的《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确立了这个遗产地的保护区域和明令禁止行为。但是,针对更多景区的生态、文化保护措施值得期待。
 
     当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理清全局与局部、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后,政府着力培育、包装资源,规范旅游市场,将促进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培育市场方面,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建议,在财税政策、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旅游项目特殊经济扶持,解决片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
 
    包装资源方面,应充分利用渠道,把旅游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政府主导形象宣传,吸引社会资金成为投资主力,是明智之举。
 
    名噪全国的酉阳桃花源景区,原来只是一个储油仓库。2008年,酉阳决定将桃花源申报5A级景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旅游。当“酉阳桃花源”的品牌在中央电视台叫响后,该县适时制定发展计划:包装50个景点,完成100项旅游项目招商。
 
    “当武陵山区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扶贫产业中起重要作用的乡村游也应上档升级。”罗兹柏提醒,要变“散兵游勇”为“正规军团”,政府需要制定高标准发展措施,培育、规范这个市场。
 
     针对乡村旅游项目融资难问题,市旅游局提出,设立旅游股权投资基金,推进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规范市场方面,石柱引导农户建立西南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黄水人家”,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经营规范、统一服务承诺”的运营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质服务,也解决了村民担忧的客源问题。
 
     正视“市场之手”的作用,把更多产品推向世界
 
     武陵山区旅游扶贫要取得突破,必须借助旅游品牌的打造,推动资源及要素优化配置,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如何善用“市场之手”,把重庆武陵山区的更多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利用“市场发现价值”的功能,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
 
     “与其卖资源,不如卖品牌。”市旅游局局长刘旗认为,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攻坚要取得突破,必须重视品牌打造。要邀请一流的咨询团队,尽可能挖掘亮点,推动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
 
     与政府主导形象宣传不同,武陵山区旅游企业的品牌营销,应该在产品开发方面实现突破。
 
     让人欣喜的是,7区县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出多元化产品,在解决旅游景观散、民族风情传承难、旅游产业链短等问题上探索出一条条新路——
 
     近年来,武隆旅游借助“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这个形象宣传,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今年4月,武隆喀斯特旅游公司与张艺谋团队合作的“印象武隆”上演,更将“芙蓉仙女·梦幻武隆”品牌的打造带入一个新阶段。
 
     虽然“印象武隆”耗资两个亿,但张艺谋团队的名气,让国内外的客人慕名而至,甚至带火了大仙女山景区旅游。如今,这个公司准备利用“芙蓉仙女·梦幻武隆”品牌,开发更多“沉睡”资源。
 
     事实上,武隆成立实力企业开发仙女山景区、带活片区旅游的做法,与市旅游局提出的“做强乌江三峡、酉阳桃花源、黔江濯水-蒲花河、秀山洪安边城、石柱黄水等精品景区,发挥对其他旅游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的思路不谋而合。在刘旗看来,武陵山区旅游开发就该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增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
 
    2008年,武汉在开发东湖时,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华侨城。“华侨城之类的大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牌效应。如果它们被引入武陵山区,对这里资源进行精心策划和有力宣传,将提高景区的国际知名度;它们拥有的资金优势和管理经验,也将激活这里的旅游市场,推动这里的沉睡资源开发。”我市一位旅游业资深人士表示。
 
     不少区县精心策划文化项目,破解武陵山区民族民俗风情传承困难问题。黔江出版《山歌黔江》、《故事黔江》、《诗歌黔江》、《板夹溪十三寨的传说》,秀山建设花灯博物馆和原生态表演场等……大大活跃了地区民俗文化。
 
     开发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方面,彭水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2007年,阿依河景区试运行,彭水旅游业实现“零”突破。此后,该县推出了“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的创意,借助这个品牌打造,走出了一条集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新路。旅游产品的空前发展,鼓胀了当地农民的“腰包”。
 
      当越来越多产品的含金量被挖掘出来,武陵山区将有更多的农民,通过旅游业发展,端起“金饭碗”,吃上“小康饭”。
 
      重视与周边市场联动,在竞合中获得发展机遇
 
      重庆武陵山区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推进各种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各地之间曾经的对立,可以变成更大范围的共存。
 
      在湖南,凤凰古城的兴起,和共享张家界的客源不无关系。在云南,丽江也在与大理、香格里拉和泸沽湖等地的互利合作中,发展了自己。
 
      由于行政区划限制,以区县为单位的各自为政,把本应统一的旅游市场人为地分割成几大板块。有识之士纷纷呼吁,重庆武陵山区,应该更加重视与周边市场的联动,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资源整合,在竞合中获得发展机遇。
 
     理顺体制方面,长白山资源的开发经验或许值得重庆借鉴。2005年,吉林成立省直属机构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管辖面积6718平方公里。在理顺各方利益分配机制后,管委会对长白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区域活力迅速提升。2005年,长白山景区游客不过50万人;2011年,接待游客达到140万人。
 
    “重庆可以尝试更大程度的合作,打造面向世界的武陵山大旅游黄金线路。”蒲勇健建议,湘鄂黔渝四省市政府出启动资金,资源区以旅游资源评估价入股,与引进的国际旅游发展公司联合组建泛武陵山国际旅游开发集团,加快推进各种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武陵山区要形成开放、有序的旅游大市场,急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拆除市场壁垒。”市民宗委人士提议,四方不妨建立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协作工作机构,实施统一票价、区域内旅行社在开展组团业务时享受同等待遇等政策。
 
     如果有效的合作机制得以建立,重庆武陵山区以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黔江武陵山机场和规划中的武隆仙女山机场为依托,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与长江三峡、张家界、梵净山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分,就能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蛋糕。
 
     当人流、物流、资金流从四面八方涌向这片美丽的土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更多农民将得到实惠,重庆武陵山区定能打赢扶贫脱困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