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八
发布时间: [2013-01-03 09:02:49]
高举起“新黔江精神”大旗
——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八
本报记者 董延 邹密 陈维灯
1988年成立的黔江地区,所辖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从1988年到1995年,这里的干部群众树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大旗,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重庆直辖以来,同处武陵山区的黔江、彭水、酉阳、秀山、石柱、武隆、丰都7区县(自治县)人民,在继承“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的同时,立足扶贫攻坚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新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黔江精神,赋予了黔江精神新的内涵。
“新黔江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苦干敢干加会干”。
“不苦干,永远没有脱贫的希望”
“苦干”不是蛮干,而是在基础条件最差、发展水平最低、贫困程度最深的环境下,以战天斗地的勇气,艰苦创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
重庆直辖市设立以来,武陵山地区的干部群众负重自强,埋头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近6倍,财政收入增长11倍,工业增加值增加7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近4倍。
同时,重庆武陵山区的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专门扶持;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和武陵山机场通航,其区位优势也进一步凸显;境内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为何还要继续“苦干”?
这是因为重庆武陵山区仍然是全市基础条件最差、发展水平最低、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广大农村落后的基础条件,一定程度消解了“铁公机”发展带来的区位优势;作为全市经济实力最弱的地区,捉襟见肘的财力也让当地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55.3万贫困人口,有一半贫困人口生活在高寒偏远山区,尤其是还有年收入低于1144元的绝对贫困人口10多万人,他们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虽然享有国家政策的专门扶持,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产业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绝大部分地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的帮扶。正因为有这些实际困难,重庆武陵山区的干部群众要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还必须继续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对贫困山区的群众来说,所谓“苦干”,就是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就是要有战天斗地的勇气,就是要有忘我付出的劳动激情,用勤劳的双手修建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
丰都栗子乡联合村一社到村委会有3.6公里,原来不通公路,村民背一袋粮食到公路边,需要2小时,根本无法走出贫困的阴影。本报记者调查的一社村民蒲连生所在的上堂屋院子原来有13户近60人,现在只有3户11个人,大部分整家外出。从2003年起,一社村民拿出微薄的积蓄用于修路,并且主要靠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这条路一直断断续续修了8年,直到去年才修完最后300米。蒲连生说,修这条路,大家费不尽的苦力,而且这条路下雨时还无法通行,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还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现在大家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把这条路改建成碎石路。
对贫困山区的干部来说,所谓“苦干”,就是要有扎根基层的朴实工作作风,就是要有善于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有知难而上的工作热情,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为农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指导他们的生产、生活。
从1992年至今,黔江区白土乡的干部一直帮助乡里的高寒山区三塘盖发展烤烟,整整坚持了20年。每到烤烟种植和收购时节,乡里都要派出8到10名干部,到三塘盖推广新技术,维持收购秩序。这些干部每年要在三塘盖待10个月以上,20年前前后后有大约30名干部帮扶三塘盖,让三塘盖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以前,三塘盖的农民只有包谷面吃。2002年,三塘盖靠种烤烟摘掉了“贫困帽”。去年,三塘盖已种有优质烤烟4000多亩,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种烟户户均收入7万多元。
“不敢干,再好的机遇也会擦肩而过”
“敢干”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在于正视差距,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果断出手
在重庆武陵山区干部群众不断“苦干”,攻克扶贫路上一个又一个艰巨“堡垒”的同时,他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全国来看,在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中央已决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试点。
从全市来看,直辖15年来,尽管重庆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的状况,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这个区域也成为制约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短板”和“软肋”。
机遇降临稍纵即逝,差距拉大催人奋进。要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仅只靠“苦干”是不行的,还必须“敢干”、“会干”。
所谓“敢干”,就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充分认清自身在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后,敢于抢抓机遇,果断出击,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组织,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武隆县近年来在旅游开发上的“大手笔”,是对“敢干”的生动诠释。浑然天成的天坑地缝、鬼斧神工的天生硚群、南方罕有的高山草原……时至今日,武隆已是享誉中外的旅游度假胜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等桂冠,但在重庆直辖之时,它只有一处赚取门票收入的芙蓉洞景区。
2004年,武隆县确立了旅游强县战略,并认为应该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境内的旅游资源,随即向市政府递交了将芙蓉洞纳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申请。在它的身后,有几十处来自国内的竞争者,其中包括我市的三处景区。在接下来的3年里,武隆举全县之力,完成了54处环境整治,在2007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申遗”的成功,让武隆旅游飞速发展。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5.72亿元。有1.2万户农民从事旅游业,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所谓“敢干”,就是能洞悉国际国内市场,善于谋划,想人之所不敢想,而且勇于拍板,长于统筹,精心包装,于平凡之处创造精彩,最终赢得市场。
以前,在重庆及周边地区,酉阳县的旅游资源并不突出,只有桃花源景区和龚滩古镇在周边地区有一些知名度,因此,旅游产业在酉阳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小“配角”。但是,从2008年开始,酉阳出人意料地提出把旅游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并成功地包装出一个个国家级品牌,创造了旅游产业“无中生有”的传奇。
2009年2月,酉阳只用了5个月时间,就成功地把金银山申报为国家森林公园。紧接着,又打破土家人千年的旧习俗,把县城周边的2864座坟墓搬进了公墓,使得县里最重要的桃花源景区在今年2月获评为5A级景区。有了这两块国家级的“金字招牌”,酉阳旅游知名度大增,游客络绎不绝。
通过整合资源,酉阳以桃花源景区为核心,拥有了桃花源、龚滩、酉水河、阿蓬江等六大景区。据统计,去年酉阳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2亿元,是2006年的10.5倍和11.3倍。目前,前往酉阳的游客数量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上升。
“不会干,根本谈不上先行先试”
“会干”就是要先行先试,大胆开拓,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最终干成事
当前,摆在重庆武陵山区干部群众面前的,是一道前所未有的课题:武陵山片区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域,他们必须为打好这一攻坚战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这也是一道极难破解的课题: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存条件异常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贫困问题存在着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一般经济增长难以拉动,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常规工作难以改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地推动扶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如果说“苦干”彰显韧劲,“敢干”表明勇气,而“会干”则体现了智慧。光有“苦干”、“敢干”,没有“会干”,就无法打好这一场扶贫攻坚战,也无法达到中央提出的要发挥示范作用的要求,更辜负了中央赋予的可以先行先试的“特权”。
具体来说,“会干”就是要有认清事物的本质的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前,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有4个小组都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而且都不通公路。因此,山上虽然地多,但种的包谷、土豆、红苕都变不成钱,好不容易养一头肥猪,需要4个壮汉抬下山卖,扣除人力和成本,就只能收入一条猪腿的钱。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修建基础设施的代价太高。据测算,从村委会修一条路通往山上,要四五百万元,而且还只能解决部分农民的出行。
从2007年10月开始,黔江区有关部门投入1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起了移民新村,供高山移民居住,目前,移民新村已入住75户移民。针对山下人多地少的特点,黔江区扶贫部门专门为高山移民量身定做了配套产业,以蚕桑为主,同时种植银耳、养殖生猪,发展乡村旅游。正是通过高山移民和发展配套产业,中元村摘掉了“贫困帽”,并成为市级扶贫“示范村”。
据了解,像中元村这样“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如何才能改变农民的贫困状况,一直是重庆武陵山区干部群众面临的难题。从2004年以来,他们探索出了高山移民的办法,让10万农民告别高山,彻底改变了生存环境。
“会干”就是要有善于把握全局的能力,采取综合统筹的办法,让贫困地区稳定地发展。
1999年,武隆县在实现成建制越温达标后,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成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区域性整片推进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武隆县根据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实际,把较贫穷的区域分为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湖、杨柳山、桐梓山五大片区。然后对这五大片区进行整体规划,按照成片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资金、物力,对片区进行科学的基础设施改造、发展产业和社会事业,以达到整体推进的扶贫目标。
据统计,五大片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率先启动的仙女山片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产业快速发展,人口素质日益提高,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片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05年的30%降到5%,初步实现整体脱贫。目前,武隆探索出的这一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被誉为“武隆模式”。
“会干”还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桎梏,在扶贫工作中出新招、实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黔江区打破“为了扶贫而扶贫”的惯性思维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未来5年,按照“大力度、加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求,全力推进“4个1”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建设。
具体来讲,“4个1”是指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实施移民搬迁3万人,推动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居住。
据介绍,黔江区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4个1”居住体系建设,把异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纳入“4个1”体系进行统筹安排,以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实现人口科学合理布局,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探索扶贫开发地区城乡一体化,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旗帜是动力、旗帜是方向。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进入崭新历史阶段的今天,我们高擎起“苦干敢干加会干”的“新黔江精神”的大旗,归根结底,就是要弘扬一种不畏艰难、奋起直追的自强精神,就是要强调一种积极作为、抢抓机遇的进取精神,就是要倡导一种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让“新黔江精神”成为重庆武陵山区干部群众的精神财富,成为加快重庆武陵山区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