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持老区

-调研报告

黔江老区市级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 [2013-04-17 07:18:18]

革命老区市级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黔江区冯家街道马林村开始了新的跨越

按:最近,区老促会李元忠、王新宇、严文荣等到重点老区冯家街道调研农民新村建设。走进马林村,目睹昔日的市级贫困村变成而今的民族新村,四周绿树成阴,新建的独具特色的村公共服务中心与配套建设的健身文化广场、幼儿园等功能较齐全,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康居农房座落有序、美观大方,街道宽敞整洁,让人耳目一新,真是村民的清新康乐家园,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特别是民族新村“4334”的建设模式,是思路创新的有效探索,值得贫困老区新农村建设借鉴。

马林村位于冯家街道南端,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006亩,其中田605亩,土1401亩。辖5个居民小组,658户、2401人。2011年有贫困户111户、29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元,属市级贫困村。

2012,该村以马林整村脱贫攻坚年和党支部整顿提升年为契机,按照“集中投入、统规代建、功能完善、产业配套、集约规模、民主自治”的工作思路,创新推行“四个统一、三个渠道、三个主体、四个依托”的“4334”建设模式,强力推进马林民族新村建设,加速助推扶贫开发工作。

规划建设坚持“四个结合:一是规划选址与产业发展相统一;二是外形结构与农村实用相统一;三是自然生态与园林景观相统一;四是民风民俗与新村文化相统一。避免了盲目建设和短期行为。

建设筹资整合“三个渠道”:一是打捆政策资金,用活土地政策;二是统筹村级提留,集中投入使用;三是村民筹资投劳,发挥主体作用。新村一期规划占地38亩,除荒山荒坡外,仅占耕地4.2亩,采取地票交易、农户调换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通过整合政策资金破解建设筹资难题。

建设机制推行“三个主体”:一是村级统规代建,发挥建设主体作用,新村规划选址、进建农户、房屋风貌、建设方式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一事一议”;二是村干村民自治,发挥管理主体作用;三是农户全员参与,发挥服务主体作用,实现新村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产业发展借力“四个依托”:一是依托传统生猪产业打造黑猪品牌;二是依托当地自然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三是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优化产业结构;四是依托园区拓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解决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技术短缺,发展思路短视等问题。

该村以民族新村建设为引擎,坚持产业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扎实开展扶贫攻坚行动。如今,完成新村一期66户康居农房、公共服务中心、健身文化广场和幼儿园等建设任务。1000亩山地蔬菜、400亩翠红李、100亩“开心农场”及土家刺绣、中国结等产业规划落实,马林首届泡汤节于201315日诞生。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00元,实现整村脱贫目标,一个生态宜居、功能齐全、统筹持续的清新康乐家园基本建成。(黔江区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