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让“一个加快”“两个更好”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在革命老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老区精神成为引领老区人民在乡村振兴中激发内生动力的宝贵财富,涵养和培育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质生产力,区老促会组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调研组,2024年3月下旬在全区范围内采用田野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利用、开发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黔江红色资源概况
黔江,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渝鄂边区、武陵山区、脱贫地区,地处武陵“泛中心”、重庆次中心、渝东南区域中心,雄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是一块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凝结了大量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红色基因,形成富积的红色资源,积淀了厚重的红色底蕴,为而今进行的文旅美城、集散兴城、工业强城、开放活城“四城”建设中,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土地革命时期,黔江是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川(渝)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3-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鄂川边红军独立团、黔江红军游击大队、红六军团18师,在黔江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革命火种,结下鱼水深情。
抗日战争时期,黔江是全民抗战的大后方和交通枢纽,是抗日救亡的急先锋,由地下共产党员发起的抗日反蒋运动从黔西北燎原到黔江全境,唤醒了黔江人民的抗日斗志。
解放战争时期,黔江是人民子弟兵的安全驿站,是踏碎国民党川东防线的突破口,是支前建政剿匪的样板标杆。二野大军解放黔江一路西进,完成了解放大西南的历史使命,黔江进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黔江是创业、创新、创造的热土,特别是在反贫战贫的斗争中,树起了“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典范,提前三年完成八七扶贫任务,又提前三年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黔江大地孕育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文物、革命政策、革命动员、革命口号、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品质等红色资源,“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从黔江一隅成为全国反贫的时代观念。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红色资源35项(见《黔江区红色资源一览表》),按形态划分,物质层面的29项,精神层面的9项。按时代划分,土地革命时期18项,抗日战争时期1项,解放战争(含剿匪斗争)时期10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3项,改革开放时期2项,新时代1项。黔江的红色资源,尤以土地革命时期为重点,其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重点在城东、城西、舟白、冯家、小南海、邻鄂、黎水、马喇、濯水、中塘、沙坝、水市、杉岭等乡镇街道。其中,有许多资源上档次、有品味、多头衔,如万涛故居,是全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文物保护单位。
二、红色资源利用情况
近年来,黔江铆定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好”的谆谆嘱托,按照《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资源进行全面清厘、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弘扬红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乡村振兴等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黔江区建立起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一纳入三到位”的工作机制,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区委区政府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组织、人员、经费“三到位”。近几年来,黔江在重点革命遗址遗迹、烈士故居提档升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军战斗遗址的修复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累计投入资金达4000多万元,新(改)建红色资源纪念设施15处,黔江烈士陵园迁建工程获得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专项支持。
(二)红色宣教育氛围浓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充分利用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生到红军广场、烈士陵园、烈士故居等红色资源场所缅怀革命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举行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区内主流媒体常年举办红色专题栏目,宣讲黔江红色故事、老区精神和新的时代观念。
(三)助力振兴态势良好
近年来,黔江革命老区立足老区特色、时代特征,大力打出“老区牌”,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旅游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沿阿蓬江红色旅游走廊,万涛故居绘入重庆市红色旅游地图,红军渡成为濯水5A景区精品景点,红军树为云上水市避暑纳凉提供了别样韵致,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与生态资源融为一体,红色美丽村庄与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红色资源彰显的时代价值,成为激励着全区人民建功新时代、建设新黔江的内驱动力,助推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黔江红色资源品类多、规模小、分布散,各属地主体对红色资源认识不一致,宣传宣讲深入程度不够,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时代观点和时代特征。
(二)管理不平衡
黔江红色资源保护存在薄弱环节,属地管理主体意识不够,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经费、人员不能满足精准管理的需要,部分纪念设施地面蹋陷、杂草丛生、碑体破损、字迹脱落、描红掉色等现象。
(三)利用不平衡
一些红色资源由于自身设施不够大气、庄严,交通进出性差,环境烘托不到位,沿途没有红色文化(元素)指引,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至于利用率不高甚至长年不被利用,发挥不了红色资源的积极作用。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组织体系,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保护开发利用机制。明确区级部门由文旅委负责,财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史志研究室、文旅集团、老促会配合;乡镇街道由宣传(统战)委员分管负责,文化中心负责具体事务。二是明确红色资源属地管理和经费统筹原则,建立红色资源保护责任人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中的责任,制定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形成“认证有据、管理有人、修缮有钱、责任有究”的管护格局。财政根据各红色资源点的具体情况,定点将其保护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红色资源点主体单位要明确管护人员,对红色资源进行经常性管护。
(二)大力宣传,深入调研,构建红色资源纪念设施完备体系
一是加大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宣传,营造全民关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武陵都市报、黔江电视台、老区之声、黔江手机报等主流媒体宣传宣讲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更好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魅力,提升老区人民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正向认识。二是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构建完备的红色资源设施体系。黔江老区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升华。90多年的生动实践,凝结形成了不少红色资源,但一些遗址遗迹逐渐消失,历史事件渐被忘却,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区红色根脉的挖掘、整理、保护的力度,抢救性搜集、整理哪些濒临消失的红色革命史料和散存在社会上的文物,合理适时新(改、扩、复)建重要革命遗址遗迹,设立黔江老区红色史料馆,建立红色资源档案数据库。
(三)内通外联,深化协作,推进渝鄂湘黔红色文化走廊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统筹规划,打造区内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说话,将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文明融为一体,深入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拓展延伸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二是依托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串珠成链,协作打造边区红色文化走廊。黔江是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和鄂川(渝)边革命根据地的首战之地、奠基之地,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一片红色的土地联系起来,平台联建,资源共享,形成新质发展力,助推区域同步振兴。(黔江区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