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持老区

-调研报告

黔江区老促会赴利川市考察红色文化建设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24-05-20 10:48:20]

202457-8日,区老促会会长王兆卿率队,赴湖北省利川市考察学习红色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利川市情

利川市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与我区黎水镇接壤,国土面积总面积4602平方公里,辖572街道,人口90.6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利川是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之一,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利川人民进行过坚苦卓绝革命斗争,留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十字路会议”会址、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会址、夹壁贺龙广场、小河周念民故居等红色资源,在全市形成了“两点三线”红色经典线路。

二、他山之石

利川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富矿优势,大力挖掘、整理、利用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形成了一条“强组织、优机制、催振兴”的红色文化建设之路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设立利川市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强化组织领导。利川市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在乡村振兴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宏观领导全市老区建设工作。二是设立老促会支部委员会,强调党建引领。市老促会党支部书记由会长担任,支部会议决定老区建设工作重大事项,突出党的领导地位。三是设立老区建设基金会办公室,突出关怀服务。给老区办正式机构编制,保障人员经费,为老区工作服务,确保市老促会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二)优化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革命老区重大事项由党委审批制度。市老促会科学谋划年度工作重点,报市委审查批复后组织实施。二是设立革命老区建设基金会。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下设基金会,将募集的款项(400万余元)交由市财政局统管,每年拿出基金总额的10%,由市老促会提出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是突出阵地建设。由市政府统筹,将文斗关帝庙、老屋基张关庙等房产作为红色阵地建设,并征地修建了夹壁贺龙广场、小河游击中心区纪念园等,在全市保护(建成)了6个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三)催化产业振兴

一是直接投入。市老促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利用每年基金的10%资金(40万元),持续投入纯菜、黄连、茶叶、烤烟产业,近10年每个产业累计投入超80万元,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毛坝镇全镇种茶9万余亩,年产值3亿余元;金龙村年产烟叶10万担,产值近1.5亿元,村里建起了烟草博物馆。二是协调支持。配合市委组织部向中组部争取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资金400万元,建成文斗镇金龙村红色美丽村庄;争取省、州老促会配套支持几大产业的发展。三是将红色元素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在利川,红色元素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景区的边上,处处可见“红色微站”。特别是念民小学育人环境中,红色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琢玉之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川与黔江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红色资源禀赋相若,利用程度相当,其作法可比照。黔江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是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川边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之地和核心区域,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万涛、龚昌荣、宋盘铭、周念民等革命烈士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求学身影,红色资源富积,有品位,上档次,万涛故居是全国革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市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文物保护单位,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是全市“两史”教育基地等。通过对利川的考察学习,对加快黔江红色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集中红色资源,创设红色记忆园

黔江红色资源丰富,但呈零散状态,有的资源点小而分散,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展示,借鉴利川“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小河游击中心纪念园”方式,建议在三元宫黔江烈士陵园搬迁后,原址建设“黔江红色记忆公园”。公园采用“一园三馆一碑一雕塑”的方式布局,即闹红馆(土地革命时期,兼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馆、建设馆(兼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闹红馆以仿红三军司令部(吴家院子)为馆舍,解放馆以仿原黔江中学(今人民小学)二野首长住宿处(教学楼)为馆舍,建设馆仿黔江第一楼(县人委楼)为馆舍,“撮箕口”方式摆布,开放式建筑,将中国共产党在黔江90多年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园内制高点竖立“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首战纪念碑”,陈述黔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江以南最后一块根据地创建中的重大历史作用和贡献,在适当的位置迁置城区红军广场群雕。红色记忆公园在功能上,应当兼容红色文化主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史”教育基地、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居民休闲公园、民族文化广场、生态文明广场等功用。公园建成后,还红军广场为市民休闲文化广场。

(二)加强党建引领,构建助力新机制

向市上建议创设基金会,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有底气,借鉴利川模式,在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下设乡村振兴基金会,利用老同志人脉优势、威望优势,募集社会资金,为老促会可持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源节流,有钱可支。组建科创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关键支撑。区老促会利用联系广泛的优势,把“土专家”“洋博士”团结起来,组建支持乡村振兴科技志愿工作团,让产业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三)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育常态化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广大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用红色的环境涵育青少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培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张旗鼓地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长驻校园,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首先,要营造红色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地理位置,充分挖掘与本校密切相关的红色文化,渲染红色氛围。如冯家万涛小学、黎水念民小学、城东人民小学、水市中心小学、石会八一小学等,都有独特的红色元素,要善加运用。其次,学校要配置专(兼)职红色文化教育辅导员,让红色文化教育进课堂,用革命理想、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塑造广大青少年的人格志向、人生品位、核心价值,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第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旅部等五部门关于《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要求,“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力促进红旅融合,将红色文化植入乡村旅游全过程,把红色旅游融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建成展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有效窗口,建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形成“万山红遍”的红色文化教育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