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概述

发布时间: [2008-12-24 13:16:07]

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建立起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以大买办垄断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联盟为基础的新军阀反动统治。国民党、共产党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彻底失败。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没有改变。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群众惨遭血腥镇压,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8月至1930年夏)

    19278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进行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8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后,党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各地农村的武装起义(1928年底有100多次,到1929年底达200多次)。南昌起义及广州起义的失败说明,在革命力量还比较弱小,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牢固统治着城市的形势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进攻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农村的起义虽然多数因为条件不具备或指导失误而失败,只有少数取得成功,但说明在农村,特别是在经受过大革命风暴洗礼的农村,有革命发展的广阔天地。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19279月中旬,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率领起义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宵山脉中段转移,途中进行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民主管理制度,提出把工农革命军建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以后又确定了人民革命军队的基本任务和严格纪律,选择井冈山为立足点,团结改造了农民自发武装袁文才、王佐部队,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加强革命军队和农民革命武装建设,制定正确的军事斗争方针和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打败了敌人一次次的"进剿""会剿",创建和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前后,其他一些革命根据地在创建的过程中,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和探索,也取得了类似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1928年冬至1930年夏,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就反映了这些实践经验,揭示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阐明了以农村为革命斗争的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始形成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

    1928年年初到4月,党中央纠正了瞿秋白""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同年夏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纲领、策略等基本问题。大会指出必须努力扩大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到1930年夏季前后,除井冈山根据地外,中央、湘鄂西、海陆丰、东江、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通海如泰等一批根据地相继创建起来。此外,陕北、陕甘边、闽东、川东等根据地也在创建过程中。

    ()革命根据地在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1929年春以后,蒋介石等国民党新军阀展开大规模混战,使反革命阵营自身的力量削弱,在客观上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30年春,党内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要求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配合中央提出的所谓"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冒险计划,进攻大城市。结果,一方面使大江南北的一些根据地和红军(包括左右江根据地和四川的红军、起义军)遭到很大损失,另一方面也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193010月蒋介石在结束中原地区的新军阀混战后,立即调集庞大兵力,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重点,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反革命"围剿"。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各根据地进一步明确了以农村革命斗争为中心、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革命武装力量有较大的发展,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工作制度,逐步摸索、掌握了主力红军大兵团运动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游击战相结合,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一阶段,土地革命已经由打土豪分田地转入依据土地法进行土地改革。同时彻底摧毁反动政权,建立以工农兵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工农革命政权,各项革命斗争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绩。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9月至1934年冬)

    1931"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高举抗击日本侵略的旗帜,坚决主张对日作战。全国掀起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参加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反动派置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于不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使东北三省迅速丧失;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限制和镇压;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继续组织大规模"围剿",并实施严厉的经济封锁。这时,王明已经在党中央掌握大权。在王明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去以前,各革命根据地一面运用反"围剿"战争的成功经验,抗击敌人新的进攻,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一面加强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等项建设。1931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由于加强了党的建设和工农革命政权建设,并领导人民深入土地革命和社会改革,壮大革命武装,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建设,普及教育和各项文化事业,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33年初,临时中央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王明""倾路线在各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完全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继续发展宗派主义的过火斗争和无情打击政策,终于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重失败。党中央、中央红军主力,于1934年冬被迫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红军长征时期(1934年冬至193610)

   19351月,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了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变。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保证了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保证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各革命游击区的存在和发展,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红军长征期间,除西北革命根据地(由陕北、陕甘边根据地合并而成)和琼崖革命根据地仍然坚持斗争外,原有的其他根据地全部丧失。这时又建立起一些新的根据地成游击区,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红军撤出原根据地,到新的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如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早在193210月就因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转移到川陕边界地区,于193212月至19353月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实施西渡嘉陵江战役,4月张国燾擅自放弃川陕根据地。随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长征。1934年夏,湘鄂西根据地丧失,红三军撤到黔东地区立足,10月与红六军团会师,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并成立了红二军团总指挥部,负责领导和指挥红二、六军团。193511月,红二、六军团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湘鄂川黔根据地失陷。193411月,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撤出,该根据地变成游击区。红二十五军西征开创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继续长征前往陕北,留下少数部队组建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

    二是红军长征后,在中央根据地及其周围各根据地留下的少数红军、游击队,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下,顽强地进行游击战争,在赣、闽、浙、皖、豫、鄂、湘、粤八省范围内,建立了15个游击区。各游击区在极其艰险的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和政策,粉碎敌人的反复"清剿",突破敌人的黑暗统治和经济封锁,艰苦卓绝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此外,川陕根据地丧失后,少数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巴山游击区,坚持斗争达5年之久(19354月至19403)1931年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后,红七军二十一师和中共右江特委的领导人在滇黔桂边坚持游击战争,直到1936年底。

    三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创建起一系列游击区。计有:川滇黔游击区(19351月至19371)、黔北游击区(19351月至3)、黔西北游击区(19362月至3)、川西北游击区(19354月至19367)、川康边游击区(1935年底至19362)、康巴游击区(19362月至7)等。这些游击区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也不巩固,但支援了红军长征,在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下了革命火种。

    ()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193510月至19377)

    1935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纠正了根据地内的错误肃反,制止了""倾路线所造成的危机,使西北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的稳定的大本营和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中共中央在西北革命根据地正确地领导了1935年的"一二九"救亡运动;召开瓦窑堡会议,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调整了各项政策;实现了全国主力红军的胜利大会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作了准备;团结争取了国民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正确解决了1936年的西安事变;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促使国民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从而胜利完成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变。19379月,西北革命根据地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成为红军抗日的前进基地。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于1938年春先后下山集中,开赴抗日前线。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于19378月撤至陕北。鄂豫陕根据地和南方大多数游击根据地撤销。琼崖革命根据地和鄂豫边游击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在原地转入抗日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遍布16个省300多个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约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和主要舞台。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白区革命斗争的密切配合下,沉重地打击和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使中国革命走向深入。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正确总结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经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各革命根据地在同三次""倾错误的斗争中,实践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培育了约30万工农红军和数以百万计的地方革命武装,造就了一代革命领导骨干,积累了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治国安民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