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概述

发布时间: [2008-12-24 13:20:42]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从白山黑水到五指山麓,从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原,疏密有间地镶嵌着许多革命老区。这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有的地跨三、四省,有的绵亘于河汊纵横的湖港水荡,有的安处于密林峻岭之中,有的则虎踞黄土高原和高寒台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75个。老区居住着43个兄弟民族和尚未确定族系的克木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非常关心,多次组织慰问调查,针对各地的不同经济情况,给予各方面的扶助与救济,使老区的生产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和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对老区扶贫开发的力度,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分类指导,计划单列,资金单放,物资单拨,领导专管,定点和对口帮助;大搞综合开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商品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和开发力度;培养本地人才,引进外地智力和实用技术。开发建设的速度比前几十年大大加快,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部分老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到1995年,全国的贫困人口已经由1985年的1.25亿减少到6500(老区占3000)。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二、要有一个切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开发思路,并根据这个总体思路制定分步实施计划;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启动内部经济活力上狠下功夫;四、紧紧依靠科教进步,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五、把发展生产和搞活市场流通结合起来,坚持生产流通一起抓;六、坚持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七、坚持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八、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九、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加老区的开发建设;十、缺乏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移民或异地开发;十一、建立一个富于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有些地方,还将多种经营、市场建设与农副产品加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农副产品基地为依托,以产品生产的服务、加工、流通企业为龙头,走市场牵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这样,逐步形成一些粮油、果品、畜禽、水产、食用菌、竹木、建材、矿产、纺织、蚕茧丝绸、蔬菜等生产经营一条龙的优势支柱产业。实践证明,贯彻开发式扶助老区建设的方针,把贫困老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社会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老区开发建设、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十多年来,老区的开发建设虽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历史、地理和其他原因,除少数条件优越的地区能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外,大多数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有一段差距。老区与老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差别。到1994年年底,全国有老区乡镇的1300多个县市,从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上比较,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已经达到中国式小康水平。主要是沿海经济特区、大中城市郊区、经济开发区、工矿区、特产区和著名旅游区。他们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党的建设,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资金,招揽人才,购置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两高一优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道路,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农民年人均收入达三四千元,部分人已富裕起来,有的甚至拥有此城市居民更好的居住条件和消费手段。这类地区,约占老区乡镇总数的10%左右,全国近年评定的百强县,约1/4是老区。

    第二种,稳定地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目标迈进。即使偶遇不太大的天灾,也有相当的抗御能力,不致于返贫。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和辽河河弯以南,西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以东,秦岭以南,嘉陵江、南北盘江、红水河以东的我国半壁江山里,交通、能源、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富民政策比较落实,乡镇企业起步早、效益好的老区。这些地区农民年人均收入达两千元左右。这类地区,约占老区乡镇总数的一半左右。

    第三种,在温饱线上徘徊。正常年景可以维持温饱,一遇天灾人祸即返贫。这些地区主要是插花于半壁江山中自然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除地缘劣势外,经济总量单薄,若无外援,缺乏发展经济的启动能力,基础设施难改善,人才引不进,原有人才留不住,农民科技水平低。这些地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这类地区约占老区乡镇的20%左右。

   第四种,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宁夏南部山区,河北坝上地区,陕南、陕北、陇东,广西左右江的石山区,大巴山、大别山区,湘鄂川、云贵川交界处和闽北等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吃粮难、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行路难、看病难、结婚难等等。这种无法选择的地缘劣势,使社会变革对他们的影响弱化,在市场、技术、人才上形成自我循环的封闭状态,拉大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些地区,农民年人均收入都在5OO元以下,其中约有一半收入在350元以下的特困县。这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老区扶贫开发的重点。这些地区约占老区乡镇总数的20%左右。

    现在,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从1992年到1995年,国家花了3年的时间,每年平均才解决500万人的温饱问题,而老区到1996年夏,仍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这样,在2000年前的这4个年头,老区平均每年要解决750万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脱贫的地区要继续奔小康,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地区要继续发展提高,赶上全国发展前进的步伐。老区今后的开发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江泽民主席19899月视察延安时,表达了"首先想到老区"的心愿,1995年底他又到陕南商洛老区视察,发出了"发扬老区精神,振兴商洛经济"的号召。在视察商洛地区之前几个月,江泽民主席在老区张家港又为该地题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9969月下旬,江泽民主席沿京九沿线考察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时,又告诫大家:“任何时候不能忘了区人民”,对于解决65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绝不能把贫困问题留到下一世纪。”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鎔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先后到老区调查研究指导老区的开发建设工作。这些,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建设好老区的坚强决心。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也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精神,结合本省(市、区)老区的实际。作出了相应的落实规划,领导老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党和国家支持和外部"输血"扶持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身的力量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在过去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区人民养成了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拼搏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现在正在释放出潜在的能量。通过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建设好老区的伟大历史任务,一定会胜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