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革命老区简介

发布时间: [2008-12-24 13:22:34]

重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按照国务院关于划定革命老区的标准,我市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城口和涪陵等7个区县为革命老区,人口约600万,幅员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重庆早在19262月,中共在四川的第一个省级机构——中共重庆地委诞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组织发动了泸顺起义,武隆、涪陵、潼南、万县、南川、忠县、彭水、梁平等地农民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游击根据地,成立了彭水、石柱、城口等县党的地方组织,四川工农红军第一、二、三路游击队均诞生在重庆内及相邻地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庆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创建了川东游击根据地、涪陵罗云游击根据地、虎(城)南(岳)大(树)游击根据地(后来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在长江南岸创建的一块大的红色根据地,成为南方革命运动的柱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信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牵制、吸引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地的主力红军越战越强,还拥有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地方武装,从而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众多的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培养了大批党政军领导骨干。

193310月,红三军进入重庆境内,在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重庆老区人民与红军密切配合,又相继建立和扩大了苏区。重庆老区人民和全国其他老区人民一样,在开创根据地的斗争中,老区军民密切配合,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贺龙后来回忆说:“那时红三军的情况是苏区丢了,干部杀完了,象一个小孩失掉了依靠,就剩下一面红旗”。为了挽救革命,挽救红三军,贺龙率领广大指战员攻黔江、战彭水,最后选择川黔边的南腰界为中心,创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使红三军从长期流动游击中找到了落脚点。19338月,红三军在酉阳南腰界的苒家祠堂和秀山的倒马坎取得两次战斗胜利,开辟了秀山酉阳大片游击区。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在红三军的配合下,于19341026日,抵达酉阳县南腰界,党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贺电,并同意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个军团的会师,使两支部队结成了战斗的整体,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创建和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聚集了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同年11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成。到了1935年,根据地区域,包括游击区域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酉阳、西北至湖北咸丰、南到湖南沅陵、北到湖北鹤峰,加上川黔边、鄂川边区,约有千余里,人口近200万人,为红二、六军团由挫折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新胜利的起点,为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贺龙回忆说:“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那时部队被敌人切成三块,会师时连做饭的家具都没有了,马也都丢光了,狼狈不堪”。

历史证明,没有老区军民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就没有新中国,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老区人民在革命的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时至今日,老区人民中还有不少人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各级领导干部应为此而寝食不安。新中国成立50年了,如果不能尽快让那里的群众吃饱穿暖,我们无法向建立新中国英勇牺牲的千百万烈士交代,无法向人民交代、向历史交代。”我们迎来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在这光辉的历史时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为中国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吸收内和卓越贡献的革命前辈以及老区人民,更加关注老区的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