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记者与专家聊天,就当前的"三农"问题,不设防地广泛议论,其中颇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特予摘录,以给读者。
记者:新年伊始,中央就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听了真如春风拂面。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肯定也要将"三农"问题作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看来,中国农村真的会出现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您对此有何看法?
专家:中央历来对"三农"问题十分重视,很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是讲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问题在于,重视不等于真正落实。近20多年来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就证明"三农"问题并没有真正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重中之重",据权威专家的测算,1978年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是1:2.57;2001年名义上不到1:3,实际达到了1:6,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为什么说起来是 "重中之重",做起来就成了"重中之轻"了呢?
专家:据我看,这和中国尽快实现现代化,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情绪有关。工业和城市经济是一种"显效"经济,几个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一搞,GDP就会增长几个百分点。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而农业和农村经济,是"慢效"经济,费了相当大的努力,对GDP的贡献率不可能增长太快。这也是许多地方为显示 "政绩"而重城市轻农村的重要原因。
记者:可是,中国的国情是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经济实力不强,哪来的强大综合国力?农民不富裕,哪来的全国人民的富裕?
专家:所以,中央这次明确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话虽简单,实际上是理念上的一个飞跃,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再认识。假如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用这个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必然会将 "三农"问题作为 "重中之重"。
记者:有人说,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民、农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实际上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是城市 "反哺"农村的时候了。您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
专家: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现在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而农业劳动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明显低于城镇居民,3000多万没有得到温饱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如果城市再不"反哺"农村,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畸形经济。所谓"反哺",不仅是城市要帮助农村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更要实施对农村政策的真正"倾斜"。例如,农村的公共物品是不是可以由农民自己出钱出力为主,逐步变成国家投资为主;能不能逐步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能不能给予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取消一切不合理的"税外费"和徭役式的 "义务"劳动;等等。
记者:您说的这些,有的地方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但愿全国上下,对 "三农"这个 "重中之重"有一个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