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3-7-4] | ||
做“正能量”传播的引导者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中国梦●老区行”大型主题报道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是新中国的摇篮,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胜利的丰碑。重庆是全国较早建立党团组织的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现有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城口和涪陵7个区(县)为革命老区,人口约6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53%;幅员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8.14%,其中有六个区(县)都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全国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为宣传重庆市革命老区历史贡献、优良传统,宣扬老区人民艰苦创业精神,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帮助老区建设。6月3日至9日,由重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老区行•中国梦”大型新闻扶贫报道活动正式启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组织集团旗下的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华龙网5家主流媒体派出的年轻记者们,用脚去丈量老区的红色土地,用心去倾听老区人民的心声,用现场去呈现老区的最新变迁,采写了一批鲜活报道。报道连续集中刊出后,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短短6天,采访团记者赶赴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涪陵6个革命老区县,深入多个乡镇(街道)、村(社区),见证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新农村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创业增收等多个方面的变迁,通过老区人民不懈的努力奋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摘掉了多年的“穷帽”,人民刻板印象中的“贫穷村”正在发生巨变。
主题把握与情感交流相结合
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参与的五家主流媒体,把主题把握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各媒体采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报道手法,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了情感共鸣。6月3日是采访的第一天,记者们来到彭水县鞍子镇新式村罗家坨苗寨,近年来通过对苗寨建筑的整体风貌改造,村民有了自己的旅游产业,真正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
如今这里已成为民族地区综合开发试点,每到周末都吸引着主城和周边地区的自驾车游客来此进寨入户体验苗家风俗。“不少老外到我家住过,有美国的、俄罗斯的……”村民罗顺华说起这些经历,脸上露出一丝骄傲。
的确,环顾苗寨,青瓦、飞檐、红门,一间间苗家吊脚楼错落有致,水泥路蜿蜒其中。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村民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焕然一新,电热水壶、沼气锅、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屋前建了花园,添置了垃圾桶,猪牛圈也搬迁。
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旅游风景区,能充分满足游客吃、住、行、购、娱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苗寨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村民罗兴付开办的农家乐一年纯收入就有2-3万元,记者们估摸一算:这可比好些城里人一年的收入都多。
同样,实现“名利”双收的,还有酉阳县黑水镇大泉村。黑水镇大泉村是高山移民新村,短短几年时间,村民利用移民安置房搞起农家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度假。高山移民的“美丽新村”逐渐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张“王牌”。
6月5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村民杨春艳的新家。房子表面已铺上了青瓦白砖,门前挂上了红灯笼,门边摆放了花草,显得质朴清新,屋内窗明几净,家俱家电一应俱全。
“现在我家毗邻国道,距离县城只有20公里车程。”杨春艳说,新家带来了新“商机”,去年一家人经营起农家乐,还在旁边开了一家茶楼,生意红火,一年收入近万元,相比以前住在山里的日子,收入翻了一番。
如今,大泉村移民安置点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村”,全村106户移民,其中48户经营农家乐,年收入最高的近10万元。
记者们强烈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老区“农民”再也不是肩挑背磨、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通过不断的发展,如今的“新农民”,住着独栋的小洋楼,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品质,还拿着高收入,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
重庆日报区域新闻中心记者刘蓟奕这样感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大,很多乡村缺乏旅游特色,造成产业后劲不足。农民要想获得稳定收入仅仅依靠一项产业是不够的,如何延续乡村旅游生命力,如何因地制宜拓展其他产业,这还值得当地党委政府继续探索研究。
同时,对于那些仍然处在贫困中的偏远乡村,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没有先天的增收优势,拥有像新式村和大泉村这样的生活条件,或许是他们连做梦也不敢想的奢求。
立足一个“实”字
记者们深入到农村、企业、林场、社区街道等基层,就老区的历史贡献、革命遗址、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等,体验到老区人民的真挚感情,在反映高山移民新生活的基础上,挖掘出一批乡村游、乡村产业等特色,并以周末游、避暑游的旅游推荐方式,为主城市民打探好去处,立足一个“实”字。比如,记者们采访报道的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吃住80元/天,可唱山歌吃鼎锅饭;黔江区冯家街道马林新村,集中发展10亩黑猪养殖,家家刺绣榨菜籽油;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推出五彩森林游,涪陵区新妙镇打造复合型观光度假村等。
采用大量老区典型事例,理直气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时代价值取向。形成了较强的舆论引导声势。如6月6日的重庆晚报第A10版,以酉阳县“看传统耕作拍梯田风景吃土家菜”为主标题,报道当地黑水镇大泉休闲度假村(当地移民安置点),曾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青壮年流失造成妇女儿童值守在家,而如今每家挂牌办农家乐,正待游客前往避暑,及结合附近花田乡梯田基地风貌,刊出半版篇幅的新闻稿件,主推市民周末二日游,半版含配图1400文字。见报当日,该报热线新闻部接到30多起问询电话,记者衔接读者达到十余名,收效明显。
深度报道中 挖掘民生视角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注意到,有不少革命老区都在开拓新的发展之路,特别是保护环境、保留人文风貌前提下的绿色发展之路。有一些老区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比如黔江的集约化种烟,不但保留了山地的自然风貌,也实现了烟农种烟的程序简化,减轻了负担,增加了收入。而涪陵的“菜烟轮作”,则是对旧产业模式的新创意,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记者感受到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确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条件,对这些案例进行报道,对于市内其他区县的农业现代化会有不少借鉴意义。
本着多宣传、深入解读报道革命老区的原则,此次新闻扶贫采访活动,仅“华龙网”就发布了10多篇报道。其中秀山、黔江、石柱三个区县都发布了2篇报道。报道发出后,凤凰网、重庆晚报第一眼、重庆论坛等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李明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