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涪陵区老促会率领老区重点镇之一的罗云镇老促办的同志,赴甘肃省高台县和四川省南部县,收集到了杨克明和李鸣珂的大量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
杨克明(1905年---1937年),生于涪陵云集乡(今属长寿区),1921年,杨克明在涪陵中学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6年,杨克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6日,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后,杨克明任游击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队长,率部随主力部队转战于涪陵、石柱、丰都、彭水、武隆等县边境,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32年夏,杨克明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指导川东游击军的斗争。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通南巴地区,杨克明和川东游击军领导人王维舟紧密合作,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迅速扩大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取得了宣达战役的全面胜利。在宣汉县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三十三军,杨克明任政委。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和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10月底,随军西渡黄河,转战于河西走廊。1937年1月23日,32岁的杨克明在甘肃高台县指挥战斗中壮烈牺牲。
李鸣珂(1899—1930),四川南部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1927年8月李鸣珂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后随起义军南下到上海,以三洋经济川裕公司负责人的公开身份,机警地同敌人周旋,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1927年,李鸣珂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在川军中大力开展兵运工作,发动多次起义,1930年4月7日李鸣珂根据四川省委决定,在涪陵罗云坝以700名当地农协会员和赵启民带领的一个连51名起义士兵为基础,宣布组建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并任前委书记、总指挥。1930年4月18日在奉命赴任红六军军长前夕,李鸣珂亲自执行暗杀叛徒易觉先任务,在朝天门码头李鸣珂不顾危险,迅速拔枪抵住叛徒易觉先连开两枪,打死叛徒,而自己也于第二天不幸被捕。4月19日在重庆朝天门连中五枪,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去年以来,在涪陵区老促会的支持下,罗云镇正在筹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陈列馆,急需一批关于杨克明、李鸣珂两位革命烈士的详细资料。在甘肃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获得了杨克明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实物。在四川南部李鸣珂烈士塑像园内,同样收集到了详实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现场采访了李鸣珂的大孙子李德国和曾孙李飞。
此次收集活动不虚此行,丰富了涪陵革命老区的宣传内容为涪陵党史教育提供了新的佐证材料。(重庆市涪陵区老促会: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