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伐革命的胜利推进,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都受到巨大鼓舞,在涪陵地区也不例外,中共地方党组织、共青团组织不断壮大,国民党涪陵县党部(左派)筹备组建工作顺利推进,涪陵农民运动正在广泛深入发展,需要更多的革命骨干人才,人才需要办学培养,而办学需要教师,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诞生。
早在1926年6月,李蔚如即与受省党部派遣来涪工作的喻凌翔等商议,创办一所更大的学校来培养革命人才。以当时李蔚如的权限及活动能力所及,以“四镇乡”各场肉税及新庙场“斗市”和庙产的部分收入,加上他本人捐助,集资万余元经费。校址选在距新庙场不远的油江河上的弋阳桥畔。
1926年冬动工修建,次年春正式招收3年制师范和附小两部分共7个班300余人,学生来自涪陵、綦江、巴县、南川、长寿、丰都、邻水等县。学校首任校长由李蔚如兼任,聘请了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以及思想进步并有学识和教学经验的知识分子充任教员。师范班开设政治、国文、数学、理化、英语、教育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宣讲《共产党宣言》、《中国革命与农民运动》等内容并开设军事训练课,使生活在山乡的一般学生大开眼界。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于逢场天到新庙、三合、酒井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夜晚,党、团员们深入乡村院坝讲解《农民运动宣传大纲》,发展农运积极分子,组织农民协会,学校办得生动活泼。
当年,学校的骨干教师廖井丹 (1914~2006)在弋阳国民师范十分活跃,他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江日报》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社西南总分社社长等职。1955年至1966年,历任中共成都市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历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渡口市委第一书记兼攀枝花钢铁公司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11月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离休。2006年11月在北京逝世。
戴北星(1913--1989)又名戴宫贵。重庆涪陵人。中共党员。1928年参加天宝寺农民武装起义。1930年任中共涪陵县行委青年委员,年底在重庆磁器口搞兵运工作。1931年至1937年,曾与田鹤鸣等发动组织涪陵土地坡农民武装起义,辗转于丰都等地打游击,后到贵州、上海等地。1938年春到延安,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大连指导员、宣传科长、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长(上校军衔),先后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1979年离体后省吃俭用,1988年捐赠1万元,作为李蔚如烈士亲自创办的大顺更新小学奖学金。弋阳师范的学生,后来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年,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开学后不久,重庆就发生了“三·三一”惨案。但涪陵有李蔚如领导的强大农民自卫军作后盾,这里还是一片比较安全的区域,一些在重庆读书的涪陵籍及邻县籍的学生转到弋阳师范就读,一时人气大旺。李蔚如牺牲后,由老同盟会员、省议员汪锦涛继任校长,接待了一些未暴露身份的革命同志来校就读或执教。由于驻涪郭汝栋军大肆反共,几次到学校搜捕进步师生,至1929年春期,学校被迫停办。
如今,新妙镇已成为了革命老区重点镇,在涪陵区老促会的努力下,新妙镇党委政府已将当年的弋阳国民师范修缮一新,在弋阳国民师范内建起了纪念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红色的历史。(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