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岩精神

山风:试论“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 [2008-12-24 10:52:09]

什么是“红岩精神”?它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它的内涵、外延为何,它的价值、意义又何在?1999年在关于“红岩精神”的大讨论中,“红”学专家们的专著,专论较多,并见仁见智,水平很高。然而为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弘扬“红岩精神”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亦忝执陋笔,就“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作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什么是“红岩精神”,重庆市委领导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内容:即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爱国、团结、奋斗、奉献,概括出了“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
 但它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呢?其内涵、外延,价值、意义又何在呢?
 一、“红岩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红岩精神”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我们的祖先从来就很讲求操行和气节。从历史上看,讲求气节和操行可追溯到孔孟时代。正如陈然在《论气节》中所谈到的那样:
  所谓气节,“ 就是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这种磅礴天地的精神。
  也就是《礼记》上所提出的‘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这种择善固执的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凭着这种精神,在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尽了他们所应尽,所能尽的责任。
   气节,是个人修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后的考验。――
   这种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在远古时期,我们民族就有尧舜禅让之贤举;又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众生辛勤劳作十三年之美德。宋代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又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尽欢顔”之伟大胸襟。中华民族一贯就很崇尚:忠诚爱国,忠于职守,以天下为已任;很推崇: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很讲求:信义,气节,操行等美德。这些构成了“红岩精神”的历史渊源,或者说“红岩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古代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和优秀思想的精髓,并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又使其升华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二)、“红岩精神”的发祥地。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武汉成立了长江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代表机关。后武汉失守,长江局西迁重庆,于1939年1月13日改称(成立)中共南方局,以周恩来为书记。主要任务是,代表党中央领导整个南部中国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党的工作,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来讲,主要是领导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上海、江西、福建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党的组织工作。南方局建址于重庆化龙桥——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西靠山崖,东临嘉陵江,依山傍水,环境幽静。这里的地质结构,主要是侏罗纪时代形成的红色页岩组成。从嘉陵江对岸观看,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的山嘴,因此又称为红岩嘴。这个地方原是爱国知识妇女饶国模女士经营的花果农场,漫山遍野栽满了果树花草,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真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是“红岩精神”地理位置上的发祥地。 “红岩精神”便以中共南方局所在地而命名。“红岩”多么好听的名字,红色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进步;岩石象征着坚固、坚贞、坚强,有坚如盘石的含意。
(三)、 “红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红岩精神=抗日战争十重庆(红岩)十周恩来
 红岩,这个神圣的名字与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一代伟人——周恩来。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抗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我党和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我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第一次达到自建党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巩固和统一,在这个期间我党成长了、壮大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沉睡、涣散、分裂到觉醒、团结、统一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战争,抗日战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没有抗战期间奠定的(国统区)群众基础和(解放区)壮大的人民武装,也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重庆在历史上是名城重镇,有3000多年历史,战时是国民党的陪都,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是蒋介石控制最严密的地方。国民党军、警、宪、特、在这里横行霸道,真可谓豺狼当道,虎豹横行,一遍阴霾。中共南方局就设在这个地方,其环境可想而知。就在红岩村这个具体的生存环境里也是险象环生。村口便有国民党的宪兵楼。中间以黄桷树(阴阳树)为界,往上是八路军办事处,往下是国民党的住宅大楼,走错了道便有生命危险。所谓“榕树界阴阳”,“走红岩,投八路,抬头先看黄桷树”。曾家岩50号旁又是军统头子戴笠的住宅。在这里工作、生活,环境险恶,斗争复杂、尖锐。1958年11月9日董必武重返曾家岩时,对当年的情景有这样几句戏咏诗:即“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路人。”董老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象地刻划了当年身居虎穴,却傲然铁骨的情景。
  “红岩精神”就是抗战期间,周恩来同他的亲密战友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王若飞、邓颖超、林伯渠、吴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重庆,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革命实践时,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复杂险恶的具体社会政治环境中,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红岩精神”就是为了发展党的事业,为了适应党的路线和任务的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特殊的环境中,通过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逐步养成和不断培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环境特征。“红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在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和战时重庆这个小背景下,以周恩来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培育出来,并以南方局所在地-“红岩”命名的含金量很高的精神产品。“红岩,你的名字就是一首诗”,你岩石深红,包含着血与火的战斗岁月,红色政权自你的岩头培植。红岩,你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你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理想与追求。(摘自的郭沫若诗)
  当年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相互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没有名利之争,没有权力之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红岩精神”集中展现的是老一辈革命者的群体精神风貌,反映了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其中周恩来起着主导作用。周恩来的博大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德、道德风范以及人格魅力,是红岩精神的精髓。谈“红岩精神”就一定要谈周恩来。周恩来是“红岩精神”的主要培育者,积极倡导者和模范的实践者。
抗战时期,周恩来是第一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走出了根据地,进入了国统区,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勤于交友,善于交友。人们评价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功高不居、位尊不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把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这从1943年3月18日,他45岁生日时写下的《我的修养要则》中可见一斑。《我的修养要则》,共200余字,短短七条,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他心中时刻想着人民,关心同志,照顾朋友,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楷模,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既给人以教益,却从不自居人师。他思想极为敏捷,但毫不锋芒毕露。”冰心老人评价说:世上如有完人的话,那就是周恩来。屈武同志说:对于周恩来,“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周恩来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可以说,在周恩来身上集中完美地体现了“红岩精神”。
(四)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关系。
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我党优良传统和精神宝库        中的一部分,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遗产。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将部队拉向了敌人统治势力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三湾改编后,在部队中开始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并在那里培育和创建了以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红军被迫大转移,开始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跨越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长征是人类的壮举,是光辉的史诗。“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是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长征精神”便是以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其主要内容称著于世。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屈指行程二万”等诗句,就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磅礴气势,博大胸襟的真实写照。
长征胜利结束之后,中国革命展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为大本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延安”――多么亲切的名字,它象灯塔一样,照耀着全国人民,指引着革命的方向。它创立了以联系群众,团结同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其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则是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中培育的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为历史延续的发扬光大。同时期的“红岩精神”“ 延安精神”,它们都发源于井冈山,一脉相承下来,汇集于延安,形成“延安精神”。而“延安精神”的另一支则由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带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在红岩这个具体环境中发展而形成“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一样,总源头都在井冈山,都是同出一个源头一脉相承,都是为适应形势的要求、环境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为形势的要求,而赋予解放区,国统区两个战场的历史使命。
“红岩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的精神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就像郭沫若所说“瑞金、延安、红岩,在革命斗争中是三位一体”。“红岩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一种延伸和体现,但又有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赵权璧老师将其归纳为:1、“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正确路线指导下的发扬光大,故它具有政治上的成熟性。2、“红岩精神”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为着实现党的路线和任务的需要,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适应性。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红岩精神”有别于其他几个精神的,最突出的特点。3、 “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荟萃与升华,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晶,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这几个特点是为了适应特殊斗争环境的需要而形成的。
就同一时期产生的“红岩精神” 和“延安精神”相比而言,抗战时期的重庆比起延安来说,环境更复杂,斗争更讲求艺术。蒋介石集团不仅是敌人,同时又是联合抗战的“伙伴”,所以斗争即尖锐,同时斗争又必须讲策略。周恩来,以他政治家的非凡谋略以及卓越的才能和完美的人格魅力,在重庆这个虎狼窝里与蒋委员长周旋,他不仅赢得了他的同事部下的尊敬和爱戴,还征服了包括他的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的敬佩。例:在陪都被传为美谈的张冲与周恩来的关系,堪称一个典范。张冲字淮南,国民党谈判代表,陆军中将,抗战期间负责与共产党谈判代表联络。他曾是中统c,c系大将,三十年代初搞了一系列的反共活动。参与策动顾顺章叛变,破获第三国际远东情报局“怪西人案”。他还在上海各大报纸上登载启事,造谣说“伍豪等人自动脱离共产党”。“伍豪”就是周恩来三十年代在上海使用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伍豪事件”。然而在抗战期间张冲与“伍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深深的折服于“伍豪”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完全改变了过去对共产党人的偏见。在与周恩来的交往中,他都能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在谈判中每当遇到问题发生争执时他都用“敌人所欲为者,我不为;敌人所不为,我为之”的话来相互勉励。“皖南事变”以后,张冲曾当面对周恩来说:“一朝中总有秦桧、岳飞;共产党是忠,反共顽固派是奸;共产党顾大局,顽固派不顾大局。”极力弥合两党关系。张冲在周恩来同志的团结争取影响下,置顽固派的攻击于不顾,给了中国共产党不少真诚的帮助。1941年8月11日,张冲去世后,周恩来在张冲的追悼会上沉痛致词,并送有一幅“安危誰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在国民党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周恩来像一块磁石,他不仅团结了一大批在陪都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在自己的周围,许多国民党上层左派人士都被他征服。除了张冲还有张治中、冯玉祥、李济深、邵力子、于右任、贺耀祖等人都成为了共产党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对民主党派,周恩来也是始终能够与他们坦诚相待,民主协商抗日大计,并在政治上支持他们,思想上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主动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斗争中。由此可见周恩来精神――“红岩精神”的强大感召力。
  二、“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
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解放区,主要是建立民主政权,进行土地革命;而在国统区是以统战工作为主,主要是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及其民主党派,以配合解放区的武装斗争并为武装斗争服务,这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另一战场,又称为“第二条战线”。毛泽东在《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说:“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把党在蒋管区领导的大规模群众斗争 ,称为“第二条战线”。这是配合人民解放军的武装斗争,使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的另一个战场。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占有非常重要的位子。而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从某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抗战时期重庆,环境复杂,形势险恶,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周恩来及其领导下的南方局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特别是为什么会在群众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能将那么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奋斗?其中除了有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指导,以及正确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周恩来不仅创造性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政治家的非凡谋略以及卓越的才能和完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信赖,使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周恩来的博大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德、道德风范以及人格魅力,是红岩精神的代表。在白色恐怖最艰苦的时候,他不仅积极贯彻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总方针。还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勤”“三化”( 勤学、勤业、勤交友;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发展壮大了地下党组织。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国民党战时的陪都,国民党军、警、宪、特、在这里横行霸道,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斗争的。以周恩来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性的执行、应用和发展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于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胡乔木同志说:没有南方局的大量工作,就没有抗战时期那么一种局面,团结了大后方那么多的人,把抗战坚持下去,还保存了我们党的一大批精干力量;没有南方局的大量工作,就没有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那样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形成那样强大的第二条战线。”“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后来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情况就会不一样,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格局。因此,可以说,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从一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宋平也说:党在国统区的这段斗争史“在我们党的整个历史中间是非常重要非常光辉的一页”,“没有这一段历史,中国革命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也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成为今天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党。”可见,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同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武装斗争一样,是一种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这个伟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革命精神,就是红岩精神。亦由此可见“红岩精神”在这段历史乃至于整个中国革命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红岩精神”的现实作用。
“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这不仅是江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也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的力量鼓舞人们前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来推动。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战时期,它不仅在当时显示了巨大能量,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10月14日,81岁高龄的邓颖超同志重返红岩村时,深情写下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的题词。1991年4月16日,江泽民同志又为红岩革命纪念錧题写了“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题词。邓颖超和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不仅明确提出了“红岩精神”这一科学概念,而且深刻揭示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普遍意义。可见,红岩精神并不是只属于某个地区、某段历史时期的精神,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
50.60年代“红岩精神”和以“红岩”命名的小说,曾激励了新中国诞生后的整整一代人。 “红岩精神”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半个多世纪以来“红岩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造就了欧阳海、邱少云、刘文学、黄荣昌、孙春明、梁强、侯光炯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在欧阳海牺牲后的挎包中,便找到一本划有许多红杠杠,蓝杠杠的《红岩》小说,他还在日记中写道:当党和人民需要我献身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象江姐那样,义无反顾。欧阳海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他的诺言。
在新世纪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事物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许多旧思想、旧观念、旧思路已经不适应客观规律的发展,甚至成为阻挡我们把事业推向前进的障碍。摆在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面前的,不再是白色恐怖、监狱和刑罚的考验,但却面临着另一种考验,执政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权力和金钱的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国外的各种思想、各种思潮都涌了进来;封建糟粕也沉渣泛起。一段贪污,腐化猖獗,卖淫、嫖娼泛滥,邪教肆虐。所以弘扬红岩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安邦治国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提倡爱国、团结、奋斗、奉献有利于提高全民族“肌体”的免疫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条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才能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刚刚召开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制的建设,以德治国。”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又有“红岩精神”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遗产。这笔财富是我们用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思想理论保障。
“红岩精神”的实质是共产主义精神,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弘扬“红岩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净化自己的灵魂,把握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思想领域和精神领域,如果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不去占领,李洪志等邪教组织的歪理邪说便会去占领。邪教是危害社会,蚕食人的精神灵魂与肉体的邪恶势力。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公然违反宪法和法律,散布歪理邪说,破坏社会秩序,践踏人性,残害生命。根据法律人权组织的记录到2000年终为止,“法轮功”痴迷者,自杀、拒医、拒药、致死者超过1600人,致精神障碍者651人,杀人害命11人,致残废144人。“法轮功”害人夺命,侵犯人权,结局悲惨,骇人听闻。1月23日(除夕),发生在天安门的“法轮功”痴迷者,自焚事件,充分证明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法律,反国家的反动本质,引起全国人民群众强烈愤慨,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政府加大打击的力度,维护人权,确保社会的稳定。我国政府一贯坚持打击邪教组织中其违法犯罪活动的立场,指出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是一声长期、尖锐、复杂和严肃的政治斗争,提出惩治与教育相结合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在坚决打击触犯刑律的“法轮功”骨干份子。对广大受蒙蔽的“法轮功”练习者采取团结、教育、转化、挽救的方针,促使98%的人,幡然悔悟,与“法轮功”组织划清界限。依法惩治邪教,打击其非法,违法犯罪,体现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顺应民心,亦符合国际惯例。“法轮功”与其邪教组织,终归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因此人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和 三讲教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三个代表的思想就是新时期“红岩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红岩精神的充实和发展。“红岩精神”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变化,而越来越丰富。开展弘扬“红岩精神”的活动是时代的需要,而且这一活动必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