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传红岩精神,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我在宣传“红岩精神”的岗位上工作了近二十年,和同事们一起创作的“红岩魂”报告、展览、形象展演以及最近的《时代先锋》纪实剧等红岩文化宣传产品在社会上引起普遍共鸣、在全国各地反响强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少年罪犯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想作个英雄,但我进了少管所。今天我看了展览,我发现自己弄错了英雄的含义!”
一位小学生听了《烈士血凝万代心》的报告后,在作文中她写了这样一段真实的思想:“……听到革命烈士所受的那些惨不忍睹的刑罚时,不得不令我毛骨耸然,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否则在刑罚下我什么都会说!”
一位山区农村的姑娘,嫌弃家乡贫穷无法挣钱,在南下“闯海”途中参观了渣滓洞监狱。当她看到展览中许多烈士来自她的家乡,当她从展览中看到那些烈士为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时,她的良心受到到猛烈震动!她情不自禁地在留言簿上写到:“……同烈士相比,我嫌家乡落后要逃避的想法是多么可恶,我不应该去‘下海’,我应该回去……”。
一位靠奋斗而成功的“大款”在留言簿上写到:“我是一个被人们看成‘款爷’的人物,但我每次到重庆一定要来这看一下,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找到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力量!”
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空前丰富的今天,几十年来所形成的人生、社会、价值、伦理等观念和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追求物质、享乐、盲目崇拜,以及豪宅、汽车、美女……都不是我们精神的需要,并不能完全体现人生的价值,更不能体现新世纪中国的时代风貌!社会和大众迫切需要精神支柱、崇高理想、先进文化的指引。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以德制国”的伟大方略,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正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宣传工作的首要目标。
二、红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历史贡献
红岩,又名红岩嘴,即现在的红岩村,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所在地。老一辈革命家们以此处为基地用大无为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国统区宣传我党坚决抗战的主张、建立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领导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战。《红岩》小说描写了解放前在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人间魔里,杨虎城、叶挺、罗世文、车耀先、许建业、江竹筠、刘国志、陈然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红岩英烈,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而威武不屈;为了崇高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而慷慨赴死。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领导下的革命志士为民族的自由、新中国的成立而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概括,它包含着深厚的内涵:
(一)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昂奋达观、坚毅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精神的沉淀、延伸和升华。
(二)红岩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生最大的理性认识。
“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在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中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一个战斗原则和显著特点,也正是红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七七事变以后,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民族抗战”的主张,中共南方局背负着全民族的利益和希望来到重庆、来到红岩,成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定的具体执行者。
面对国民党内部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他们深入社会各阶层广泛宣传“抗战必然是持久战”、“抗战的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人民” 的正确思想,团结民主人事建立“民主之家”,团结文艺界,利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宣传抗战,领导了抗战文艺的蓬勃发展。
面对国民党的“溶共”政策、诬蔑我军“游而不击”和大搞军事磨擦,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严辞拒绝了“溶共”,董必武单刀赴会、叶剑英舌战群儒,深刻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险恶用心坚决捍卫共产党、边区政府、八路军、新四军的合法地位和权益进行了坚决,始终坚持对革命的领导。
面对第二次反共高潮、特别是“皖南事迹”以后空前的黑暗,周恩来同志号召大家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作好为党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坐牢,甚至流血牺牲的准备。同时,向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向外国友人、民主人事、国民党左派、广大民众揭露“皖南事迹”真相、揭露国民党“反共”本质。南方局的负责同志都是以中共代表或国民参议员的公开身份同国民党中央当局打交道,始终坚持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支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既要斗争又要团结,与国民党保持国共二次合作局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第二条战线奠定了基础,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面对敌人的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保持“荷花出于污泥而婷婷玉立”的精神气度,这正是红岩精神的具有最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红岩精神主要的内涵之一。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伟大斗争精神和高尚的气节是红岩精神中最珍贵最主要的内容。在这个特殊战场上,一大批红岩英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屈,为民主自由,为民族的解放,无私地奉献了个人的一切。
有人说:烈士们生得伟大,死得并不划算,因为死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不可否认,不死对先烈们未必不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只能是在真理面前沉默,在专制压迫面前顺从。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铁窗黑牢里,吃的是霉米饭,睡的是潮湿的“一脚半宽”,得到的是皮鞭、镣铐、老虎凳。在那种环境下,革命者们始终满怀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定着崇高的信仰,高呼“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在他们的灵魂根植着一种“愿以我血献厚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奉献精神;一种“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大无畏精神;一种“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愿把牢底坐穿”的昂奋达观精神。在这些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先烈们舍生取义,坦荡着凛然正气。
在烈火中永生是红岩精神最突出的本质。人只有献身社会、国家、民族,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的生命意义,在烈火中永生是红岩精神最突出的本质,也是红岩英烈的伟大人生实践。“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只期待这一天,地下的烈火升腾,将我和这口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被囚在集中营里革命者的信念、意志、人格尊严、价值的写照,是红岩烈士人生实践的真实写照。
在白色恐怖的旧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与敌人进行斗争,充分展现了烈士气贯长虹的革命精神,在旧中国面临军阀混战、铁蹄蹂躏,许多青年毅然脱离富有的家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充分体现了他们严于律己的自我牺牲精神。在集中营这个特殊战场上,革命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人民的幸福、自由,“愿把牢底坐穿”,表现了他们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屈服的崇高气节。在刑场上,面临生与死的选择,烈士们正气凛然,高唱正气歌,“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深刻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高度概括;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红岩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人格昧力的突出体现;
红岩精神,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三、红岩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永恒的旋律
有人说红岩精神过时了,革命传统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作为文物收藏,现代社会从尚的是物质、时尚、自由、个性,或者是所谓人生价值的体现。红岩精神真的过时了吗?从小说《红岩》、歌曲《红梅赞》、歌剧《江姐》、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报童》,一直到《红岩魂》报告、展览、形象报告展演的“红”遍全国。看看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和红岩革命纪念馆如织的参观人群,还有留言薄上那令人深思的语言。事实说明红岩精神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一直都没有过时,一直是重庆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圣洁。张兰权、冉绍之、卢振龙、黎昌和……不都是用他们的行为、青春、甚至生命在谱写着一曲曲红岩精神之歌、时代正气之歌!
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全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使之成为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红岩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组成了我们国家的精神、民族的魂魄!中共重庆市委提出“弘扬红岩精神,再塑当代重庆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具有民族精神典型意义的红岩精神,从历史范畴推而广之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是对历史文化传统内在逻辑的自觉意识。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伦理道德思想的内核,如何确立价值的座标取向,“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时代精神是对历史范畴的红岩精神在现代物质文明下的必然要求和本质的发展,其意在振兴,功在子孙。弘扬红岩精神必将成为重庆振兴发展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现实行动,对塑造当代重庆人的精神面貌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弘扬红岩精神,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是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几十年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致力点,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是两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社会需要正气鼓舞,人民需要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要在弘扬红岩精神,发挥教育基地作用问题上继续探索实践,为重庆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红岩精神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