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持老区

-领导讲话

重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为城市名片奉献新亮点

发布时间: [2011-10-19 15:34:39]

     核心提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重庆这几年文化产业驶入快车道,建成17个大型基础文化设施,8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村文化活动室9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经济为文化探路,文化为经济服务,重庆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应加强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找到新的‘动力点’,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再次腾飞增添一个‘发力点’,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奉献一个‘新亮点’。

  

                    灯光下的重庆大剧院庄重、大气。(资料图片)  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摄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行期间,市长黄奇帆在北京就重庆市对文化建设投入情况,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本报现刊登新华社记者专访。

      17个大型基础文化设施,8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村文化活动室9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过去的5年,重庆市用近300亿元打造出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当前时期,文化要发展,政府就要舍得投入,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要素,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黄奇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构建西部文化高地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

     重庆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紧紧围绕“构建西部文化高地、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大力加强文化领域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和布局,力促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战略。黄奇帆说,对文化的加强投入不能抽象的说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和预 算外的基金,有预算和决算。只有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都加强了,对文化的投入才是真正的加大了投入。这几年重庆做到了这一点。

      投100多亿建文化公共设施

     黄奇帆介绍说,重庆市最近几年,投入了10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 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全市大型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71.58万平方米,是直辖前的10倍以上,形成了以重庆大剧院为龙 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

     此外,市财政和区县财政一同为31个远郊区县每年各支持6000万元,连续几年投入了近百亿元,用于社会文化设施 建设。全市文化馆建成率100%,总面积135408平方米,国家等级馆36个;图书馆建成率100%,总面积135408平方米,国家等级馆36 个;24个区县有博物馆;34个区县有影剧院。

     创造性地执行从主城区征收的城市建设配套费按照每平方米4元用于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建成 街道文化中心100个,总面积600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2169个,总面积108450平方米;标准农家书屋5400个,文化大院12000户。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顺利完成,解决了12万户近50万人看电视难问题,实现了广播 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目标。

     解除文艺人的后顾之忧

     黄奇帆说,文化高地建设除了要有好的基础设施,还要有好的院团,有能力的演出人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生活工作得有尊严,就要让他们有好的住房条件,有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演艺场所。

     对此,重庆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解除文艺人的后顾之忧。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8个文化演出团体的演员几乎都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祖孙三代挤在30多平 方米房子的现象比比皆是,重庆市政府拿出500多套住房,按职称和家庭成员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对于刚刚进来工作的新人,政府专门提供了公租房,让演员 们能够定下心来做事业。

     办公条件也制约了文化发展。此前,重庆市的这些院团都是租房办公,除了几个院团领导有自己的办公桌外,演员们只能在排练房办公和休息,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如今,政府出钱给这些院团盖起了办公楼,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工位用于办公和创作。

     重庆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并没有对文艺演出团体“断奶”,演员的工资和津补贴还是政府买单,国家1级演员的收入还等同于局级干部的收入,而演出创收的部分还能再度提高演员的收入水平,政府的一项项投入,让演员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为了鼓励院团能够多演出,政府采购文化产品也是重庆市出台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文艺创作作品,重庆市每年采购2000场,免费为群众演出。“一场投入上百万元的创作剧目,不能只是小范围的欣赏,归根结底要让老百姓来欣赏。”黄奇帆说。

     文化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一项项改革使重庆文化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宣传文化基金会、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先后设立,全市每年编列专项资金,对微型文化企业按企业资本金的 30%-50%的比例给予补助,并帮助融资贷款,给予税收优惠。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国有文化集团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发 展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重庆市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深化跨体制合作、跨行业合作和跨区域合作,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

     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国家行动》荣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电视剧《医者仁心》、《解放大西南》荣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张者的长篇小说《老风口》、歌兑的长篇小说《坼裂》成功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部正式提名作品。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熊猫史诗》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5亿元,比2006年(88.57亿元)净增150.18亿元,增长169.5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2.5%提升至3.01%。

      2010年,重庆原创动漫产量共计12部4805分钟,占西部总生产数量的82.8%,连续六年在西部原创动漫生产数量排名第一,位列全国前十。 2007年以来,有16000多分钟重庆原创动漫产品在央视播出,1万多分钟渝产动漫产品出口美国、中东、越南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重庆享弘数字影视 公司就累计出口创汇达250多万美元。

     “经济为文化探路,文化为经济服务,重庆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应加强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找到新的‘动力点’,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再次腾飞增添一个‘发力点’,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奉献一个‘新亮点’。”黄奇帆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