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交流

村级经济要与时俱进迈快步

发布时间: [2008-12-24 10:21:27]

村级经济要与时俱进迈快步

作者: 锡山区老区开发促进会 锡山区扶贫开发协会   


区委、区政府于200工年6月作出了行政村合并的正确决策.两年来,村级经济在运转中,有哪些发展、创新和新的难点?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配合区委农办下乡座谈,并调查了除东亭镇(村均改为居委)外的13个镇31个村.我们被大多数村蒸蒸曰上的态势所惊叹,也为部分村步履滞缓的苗头所忧虑。村级经济在锡山誉称“半壁江山”,是广大农民最紧密的“贴肉布衫”.我们坚信,只要领导重视,创新思路,村级经济必将重铸辉煌。

    行政村合并为村级经济发展构建了新的平台

    在调查中.镇村干部都欣喜地告诉我们,行政村合并两年来,大部分村级经济迈上了快车道,各项基本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大进展。我们对13个镇中原185个村合并成82个村的统计,2001年并村时年开票销售37.96亿元,并村一年后的2002年开票销售50.63亿元,增长33.4%:并村两年后的2003年,预计开票销售收入65.23亿元,  比2002年又将增长28.8%.并村两年来,共减少债务7000多万元,减少干部595人,减少招待等支出999.5万元;投入修建村道、桥梁641.3万元、环境整治938.8万元,用于社会事业支出4135.8万元.引进资金1.8亿元,增加企业407个。行政村合并最明显的优势是:资源互补,相得益彰。甘露镇蔡湾村有工业项目,苦干无土地,相临的塘巷桥村,有土地资源,但既无项目又无实力.两村合一的蔡湾村,经济大幅增。2002年销售1.5亿元,  比上年增长47%.实现利润重200万元,增长40%;2003年销售可望达3亿元,实现利润2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66%。这个村已制定了2005年销售突破5亿元的目标。行政村合并的举措,不仅促进了经济快上,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构建了新的平台.我们对行政村的“强强合并型”、“强弱合并型”和“弱弱合并型”分别作了调查。很多“强强合并,实力更强”,“强弱合并,弱村变强”的事例,令人兴奋。享誉锡山“首富村”的羊尖镇羊尖村,在经济薄弱的陈巷村并入后,总支书记唐敏率领党总支、村委一班人,逐个自然村调查.摸清陈巷村的村情,迅即制定了先富帮后富,共建小康社区的规划.将陈巷村1400亩农田.集中由17个大户承包经营。原陈巷村民享受羊尖村民一样待遇:每人无偿月供25斤大米.5斤面粉,2瓶平价液化气(每瓶25元);并好畅通至各自然村的道路,社区各项事业也大发展.

“糠箩跃进米箩”的原陈巷村民,有了向心力、凝聚力,将历年拖欠的7万元农业税自愿交清。这个“强弱”合并、以强带弱的拥有4500人的大村.最近与瑞士一公司签订了6.8亿元的项目,2004年投产后可新增销售工8亿元,届时羊尖村年销售可超30亿元。不少“弱弱”合并,奋发图强的典型,也促人深思。张泾镇在胶山北麓,交通闭塞处,有两个颇有名声的穷村(山峰和旗杆下):干部工资常年拖欠,日常费用捉襟见肘,想办实事水中捞月。镇党委将这两个相邻村“弱弱”合并后.按三个代表的精神选用村干部,动员在外经商的能人顾裕良回村任村实业总经理(尚未入党)。并村两年来,年开票销售均超2500万元。比并村前翻一番,可支配财力原两个村仪43万元,2003年预计跃至270万元,增长6倍多。有了经济实力。办事样样着力,拓宽了通达各自然村的公路,把狭窄的双泾桥扩建得与马路同宽;村办企业在并村前仅90多职工,

现在颇具规模,除本村劳力就业外,雇外宋工干余人,建了6000平米的打工楼集中居住;新建2000平方的商贸市场,使这个地处偏僻的村落,热气腾腾.村干部和农民异口同声说,“近两年村里办了多少年想办的实事”。  

    要认真研究行政村合并后一些问题的化解措施

    行政村合并两年来,在总体发展态势喜人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虽瑕不掩瑜,但应引起重视.

    (一)要对举步维艰的“弱弱”合并村重点扶持。据统计,在2001年并村时,有46个村(占24%)年可支配收入在30万元以

下。由于周边无强村,只能“弱弱”合并。除少数村异军突起,锐变为强村外。大部分“依然故我”,有的稍有增长,也是“半斤八两";有的因并村后矛盾叠加,债务重重,加上近几年刚性支出增加,进退维谷;个别村“应急”卖掉了大半固定资产,村里的年租金锐减,将成为“空壳村”。甘露镇的圩库村,是由圩库、鲍圩、常锡、白米荡4个“老大难”村合并成(其中3个是扶贫村),其可支配财力每况愈下,2003年预计难超20万元.“虽然并村时脱了贫困村帽子.过的依然是贫困村的日子。”

    (二)要警惕村级可支配财力下降的趋势。据对82个村的统计,近年可支配财力出现降势的有26个村,  占29.8%,少数村的经济收入“只少不增”,与支出“只增不少”成反差.这是我们在调查中颇为忧虑的问题.许多村近两年开票销售收入大增长,但可支配财力却下降.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归还陈年宿债、或是并村后办事“拨空”;有的是近几年刚性支出增加“亏空”;有的村原有电力差价费收入,因政策变了“落空”.村级可支配财力的大小,是能否增加投入、持续发展.建设社区、稳定干部的“扛杆”。这个问题需要专题研究来破题。

    (三)要防止村级集体资产“渐渐萎缩”问题。大部分村的固定资产是增长的,但是部分薄弱村“段段缩”,出现低价贱卖旧厂房、旧设备等现象。他们明知是寅吃卯粮,将减少今后租金,断了“钱”途.但也出于无奈:因为归还债务,急等钱用:并村后必办的“撑门面事,“只好开销”;上面条条线通到村的“任务”完不成,要“罚款”:村里企业老板说“镇工业园区条件好,价格低,要迁移”。村委被迫“租金一降再降”,或低价出售厂房,以“留庙保方丈”。看来,应加强村级资产的管理,防止“竭泽而渔”、“坐吃山空“。对变卖资产的,应由上一级验审。

    (四)要关注部分“强弱”合并村“负重跑步”现象。一部分强村并进弱村后,心情过急地要“政绩”,办弱村向强村看齐的实事:不量力而行修桥铺路,不轻重缓急搞社会箏业,不有取有舍的发放各种补贴,结果“多头放水”,源头告急.有些镇村干部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是强村带好弱村,今后怕弱村拖垮强村”。要防范未然。

    (五)要对刚性支出逐年增的问题采取控制和减负措施。减少村级支出,降低管理成本,原是井村动因之一,也是题中之义.但是,近两年的现况是,除了减少约40%干部和“门头”开销外,很多方面却出入意料地增加.譬如长期超负荷的路桥要修;村域大了,要建警务室,配人员,缴经费;党员、老年活动室要扩容,卫生室、托儿所耍修缮;并进的弱村干部工资耍与强村“一致”;有的还攀比邻村搞了退休老队长、老厂长、老年人、老党员的补贴.甚至是高中生、大学生补贴;征兵任务缺额转加邻村要出钱,义务献血完不成任务耍“罚款”。有的村上面条线派下的各类代缴费5万元左右,有的村订的报刊费达3万元.上述一些支出并非“刚性”,但因种种原因变成“刚性”.据统计,全区村级公益福利支出,2002年比2000年增加45.4%.一些有四、五千人口的村干部无奈地说;“每年即使有50万元的可支配财力,还只能勉强维持.”如何适当控制和减负,需要上下合力。

    当前极需统一发展村级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经济在锡山区长期占“半壁江山”,至今仍有50%的镇占一半以上的份额,有35%的镇超过60%.其贡献之大、农民得益之多,有目共睹。似无必要再论证其重要性.然而近一时期却有部分干部思想上滋生了两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村办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看作一回事。错误地.认为,村办企业转制后,集体经济已”名存实亡”、“走到尽头”、“再提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其实,村办企业改制后,锡山区村级集体仍有7亿多元的净资产(占全区镇村集体净资产的68%),每年有3亿多元可支配收入。这是历经数十年积聚的殷实家当,理应精心管理,发展增值。对此各级干部应有重任在肩的使命感.而且,农村改革的列车,已把传统观念上的村级经济,跃向包孕一二三产业、多方參股的多元化格局。新经济的一块正在快速成长.东北塘镇的绵阳村和锡通村分别开发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木材批发和不锈钢市场,这两个村的可支配财力都达300-400多万元。港下镇的勤新村,.是由较富的戴巷村并进“温饱型”的后市村和“伸手型”的荡上村组成的5000人大村。该村压力变动力,抓住紧靠红豆集团建新厂的机遇,建造!.5万平方打工楼,出租给3000多外来工居住:新砌5000平方米厂房.年收租金近百万元;加上盘活资产,新建4个企业,2003年可支配财力将达300万元.比并村前翻两番。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典范看,上述村级经济向新领域的探索,还属刚起步。有很大的生命力。

    第二误区是认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将使村级经济“淡化”,农村很快会改为社区居委,再谈“村级”,是“目光近视、低级”.诚然,城市化的步伐会加快,但是那种认为大部分农村将很快消失的思想,不符合锡山区农村的实情.增强村级经济实力的提法。不是“不适时宜”,而是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十五”期间,我们争创“干亿”锡山,村级经济必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今后较长时期,也不能把村级经济打入“另册”.

    落实“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富民强村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江泽民说过:“集体经济没有一点实力,村级组织就难以从物质条件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所谓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统统都谈不上”.

    村级经济与时俱进的对策

    锡山区是村办企业的发祥地,底蕴深厚,应以二次创业的胆略,创出新局面.

    (一)明确思路,调动村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村级经济是前沿阵地,是稳定农村的基础,也是培育基层干部的摇篮。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村级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形势下.由于“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等,村级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而在全面建设小康中,村级经济的重要性又更突出。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的举措对村级经济凸现了弱化趋势.如从领导精力、物资投放等方面,存在“重镇工业园,轻村级经济”的倾向,在征地价格、厂房租金等诸方面竟相压价,无序竞争.村干部们对此反响颇大,一些边缘村更是长吁短叹“只有萎缩之曰,难有出头辰光。”我们认为在高度重视发展园区经济的同时,也耍对村级经济的发展引起足够重视.镇村联动,两条腿迈步,总比一条腿走路快.村一级在发展经济上蕴藏有极大的潜力和积极性。张泾镇泾西村1996年就率先创建工业园区,  目前园区24家企业蒸蒸日上,近两年每年开票销售超5000万元.八士镇芙蓉村(大通与蓉麓两村合并)借锡山经济开发区北进和镇工业园区扩容的东风,引进资金重500万元,扩建厂房重200万元,新增企业8个,并把昔日芙蓉山麓的荒蜂废地,扩建成颇具规

模的物流市场.村年开票销售在并村前2001年为重900万元,2003年预计可达5000万元;可支配财力。从并村前的60万元跃增到600万元以上。东北塘镇浓坝村远离镇区,原是一个外债高筑、人心涣散的薄弱村,经过数年拼搏已从几年前资不抵债的“老大难”.一跃为年销售近2亿元的排头兵,成了年可支配财力达250万元的先进村。种种事例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盘子中.村级经济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分类型指导,多元化开发,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大有可为的.

    (二)抢早规划,抓住村级经济大发展的机遇.锡山区建“三纵三横”交通网络的举措,使边缘村的干群人心大振.他们渴望及早看到“全面开放、整体开发”的建设布局规划.明确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商业区以及中心村等布局,以便确定本村的发展方位,有利区、镇、村整体推进,防止“刚建就拆”的损失。建议区组织专门班子,立足“抢”字.早拿初稿,多方论证,上下共议;拍板定案后,绘制详图,精制模型,展览鼓劲.这个综合规划越早拿出来,越有利共策互动,缩短各村“只能守摊子”的观望等待时

间,有利抢早一拍,抓住发展机遇.

    (三)制定政策.调动村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近两年,部分镇为协调镇工业园区与村办企业之间矛盾.制定了镇村联动开发的策略.对村到镇工业园区投资办企业或招商引资进工业园的.镇将综合基金返回部分到村,并对村实行考核奖励.也有的鼓励村到镇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出租,让边缘的薄弱村也借鸡生蛋.壮大村级经济.建议区委、区政府对这类政策收集、筛选.重新制定有利于调动区、镇、村各方积极性的政策,有利村级巩固基础财源,开发现有资源,扩大新兴财源。同时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的经验。

    (四)组织检查,对备村运作实况作全面考察研究。建议对并村两年来的实绩.组织精干班子.区镇结合,逐村调查考核.按“产业富村、文化兴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等内容.对大步快进的典型,总结其经验;对经济呆滞或下降的村,探讨其原因;对个别并村前是“老大难”、并村后久扶不起的村,领导亲自调研,重点研究对策.

    (五)精心筹策,对部分行政村进一步慎密整合.调查中,镇村千部也提出了进一步并村的议题.一是当时尚有量6%的村由于多种原因,未搞“合并”工作。这些村,仍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行政村,规模小、机制弱、活力差、迈步难.干群有合理整合的内在要求。二是经过两年来的并村运转,证明当初极少数村合并方案有些欠妥、现有了更好调整方案的;三是随着我区“三纵三横”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