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交流

农民收入的调查及建议

发布时间: [2008-12-24 10:29:12]

 从全省农村、老区整体来看.农民多年来增收缓慢,是不争的事实

    湖北老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一半以上,共有683个老区乡镇、19413个老区村,有农业人口2076万人,除少数分布于平原湖汊地区外,大部分分布于贫困山区。

    2001年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45.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07.5元。年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人口为300.3万人,  占这些乡镇农业人口的14.5%。

    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牺牲的根据地中心地带,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7个重点扶持老区乡镇,自然、区位等条件差,2001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524元;在116.25万人中,人均年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13.27万人,  占27个乡镇总人口的11.4%。

    过去,平原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都高于四周山区;现在,总的情况还是这样,但正在发生一些变化,1996-1998年,湖北连续三年大水灾,1999-2001年又连续三年大旱灾,加上多扶持老区乡镇,自然、区位等条件差,2001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524元;在116.25万人中,人均年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13.27万人,占27个乡镇总人口的11.4%。

    过去,平原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都高于四周山区;现在,总的情况还是这样,但正在发生一些变化,1996-1998年,湖北连续三年大水灾,1999-2001年又连续三年大旱灾,加上多年来粮食、棉花价格低迷,粮、棉产区产业结构一时难以调整过来,过去一向被称为“鱼米之乡”比较富裕的江汉平原农村,也面临收入难以增加的困境。仙桃市多年前就宣布为小康市,现在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省直管市。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均年纯收入在9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0%以上。

    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标准统计,我省目前还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即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的人口,有20万人;人均年纯收入在625元至865元之间的低收500万人,有480万人;两部分贫困人口合计为7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6%,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占4.5%。各地老促会调查的情况表明,由于近几年水、旱灾害频繁,实际的返贫率比统计数要高一些。以上数字说明两个重大问题:一、老区较为集中的四周贫困山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咸宁、黄冈两市低10-15%,恩施、十堰则低1/3多。二、老区农民收入增加幅度,上述四个市、州中有三个低于全省增长3.7%的水平,黄冈只增长0.2%,恩施是负增长;十堰由于前几年灾情特重,.2001年增长6.7%,但与1998年1563元比,三年时间人均只增加23元。

    从湖北省农村、老区整体来看,多数地方农民多年来增收缓慢,是不争的事实。

    2002年湖北省秋冬农业开发工作会议指出:“1998年至2001年,(农业)进入了低迷徘徊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只增长2.8%.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低、徘徊最长的时期。”

  老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发展条件差。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据19413个老区村的不完全统计,不通公路的村2889个,占15%;不通邮的村1388个,占7%;不通电的村810个,占4.2%;饮水困难的村6184个,占32.2%。

    不仅四周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处江汉平原边沿、大洪山南麓的京山县老区。也有这种严重的情况。这个县的八字门、小焕岭一带,是抗日战争豫鄂边区前期党委机关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五师前身)司令部所在地,与县城新市镇只一山之隔。这一带11个老区村,属新市镇领导,全镇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2614元,而这11个老区村只有712元。调查组归纳了这些老区村农民收入低的原因:一是交通闭塞;二是通讯倒退;三是缺水旱;四是教育滞后;五是发展的制约因素多。这11个村直线距离约20公里,没有一条能够达到村级公路网标准的公路。过去,每个村还有手摇电话,现在不能用了,先进的又没有。当地群众有这样的顺口溜:“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生产落后、勉强糊口”。

    山高路远、信息不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恩施州的同志对这一点作了生动的描述:“恩施州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大山区,东至武汉,西到重庆,都有1300多华里,交通不便,工业相当落后,至今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基本没有”。“恩施州号称华中药库,品种达数千种,却没有一个药材市场,连小市场也没形成”;“烟叶是全州的支柱产业,现在8个烟厂停办了7个,烟叶产销各行其是”;“过去有名的干鲜果、竹木,如今全被外省、外地占领”,“农民想调整产业结构,但有顾虑,有的是技术跟不上,有的是没有市场信息,种了又愁卖,提篮小卖又卖不出价钱;有的想形成规模,但没有人投资”;“州县多次搞了招商引资,但多为小老板,投资环境欠佳”。现在全州8个县、市被列为西部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他们急切盼望在上级指引下顺利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抗御灾害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十堰的同志反映,早在1998年到1999年,就连续五个季度干旱,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滑坡,农民收入减少;灾害频繁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有关;灾害造成的损失大,与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下降有关。各地同志普遍反映,无论山区、丘陵地区的大、中、小型水库及其渠道等灌溉设施,还是平原湖汉地区排灌两用的各种类型泵站、闸门等,大部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以后新建的很少,这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减退,有涝难排,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老百姓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命脉是毛爷爷领导我们造的,命脉老化了,农业也难办了。

   集体经济负债累累,多数农民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老区的乡镇企业由于工艺落后、管理粗放、产品不对路等原因,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甚至关闭停产,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下降。在村一级,原有的村办企业继续办下来的不多,  由村统一管理的“集体经济”依然存在。

   据19413个老区村的不完全统计,村级经济有积累的3064个,占15.8%;无积累、无债的4321个,占22.2%;负债的12028个,占62%。少数县市负债村的比重更高,如麻城市,  高达97%。负债村背了多少债?据江陵县205个老区村的调查,总量在1亿元以上,平均每个村50多万元,其中最高的村高达300多万元。

   造成这么多负债的原因是:1、农民负担太重,农民要么外出经商,或者干脆离乡背井逃避负担,而每个村的税费是固定的,交不出来的缺额部分,就由村集体经济借债上交。2、许多部门以“为民造福”的名义把手伸向农村、老区,谋求部门利益;有的是不从实际出发,搞一刀切,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最典型的就是“普九达标”,在不少地方不管原有校舍是否危房,不管村里是否有经济实力,一律新造楼房,结果就是群众说的:“建起座楼,垮掉一个村”。3、村里借债一部分是向银行借的,这几年银行把关严了,就转向私人借高利贷。本上加息,雪球越滚越大。这样一来,乡里、村里和多数农民,都失去了投资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劳动力外出.耕地抛荒.老弱病残难以创新、求发展。

有能力、有素质的劳动力进城打工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未能同步发展,靠留下来的“9961”部队,只能维持种点口粮田,较普遍出现耕地抛荒、粗放耕作,更谈不上创收创新、求发展。

    调查中的一些数据说明,凡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差的地方,虽然劳动力外出比重大,打工收入比重也大,但整体收入水平还是很低。如孝昌县小悟乡6532户,31398人,外出劳动力6000多人,基本上是一户一人,每年人均收入约5000元,合计3000万元,这笔收入占全乡2001年人均纯收入的75%,但全乡人均收入才仅仅1400元。

老区农民增收缓慢的

  邏垦速厦困

  从整个农村经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各级未能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来对待。重视城市发展是对的,由于措施得力,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县域小城市,都有很大发展。可是,对比之下,重视农村、农业,就差多了。大家认为,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没有倾斜,领导精力没有倾斜,各有关部门的支撑、服务没有倾斜。许多同志说,目前农村还存在不少倒退现象,如医疗保健的倒退,科技推广网络的倒退,农民最关心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的倒退等,所有这些,不能不从大的指导思想上找原因。

    前段,许多县的领导人都忙于争取县改市,上边也是有报就批,欣赏市比县好。好在现在煞车了。最近,省领导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请我们的县委书记、县市长都自省一下,现在一年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农业生产力要素的配置上。”

    财政体制不尽合理,影响了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下边流行这样的顺口溜:“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摇摇幌幌,乡级财政空空荡荡”。从湖北情况看,省一级的财政还可以足额发放公务员和老同志的工资,大部分的市、县级财政都难以做到按时、足额发工资。近年几次增加工资,不少地方无法兑现。我们调查所到乡镇,有的乡镇干部几个月没有发工资。基层干部的工资状况尚且如此,财政哪里有钱去为农业急需办的事投资。

    从全面加强老区建设的角度看.存在着认识上的障碍。

    一是老区意识淡薄。二是把全面加强老区建设和扶贫攻坚、开发混为一谈,忽视了从重大政治任务的高度看待老区建设。扶贫攻坚、开发是包括贫困老区在内的全社会性的社会保障任务,而全面加强老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不忘根本,不忘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回报老区人民,用实际行动纪念革命先烈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两种任务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认识不清,就往往以前者替代后者,也就缺乏全面加强老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三是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反映到老区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上,没有较高规格的负责革命老区建设的专门机构,没有开过革命老区建设的专门会议。许多同志反映,没有这些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政策、组织 措施,江泽民总书记再三强调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的指示,就很难落到实处。四是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看,我国农业,包括老区人民在内的农 民,在原始积累阶段作出了巨大贡献,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财力也较为强大了,现在应该反哺农业了。许多地方的同志说,对于这一点,有些经 济学家认识到了,而各级的领导同志不一定都认识到了。五是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农民,对付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太难为农民了,决策部门为农民预想得太少了。一位有理论素养的老同志说,农民的自我闯荡,不仅盲目性大,而且因其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很难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市场社的过渡。在这个大转折关头,由于预想、设计不够,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  以及农产品价格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本来应该由政府办的事要农民出钱办等等,让农民承担了过多的改革成本。所欠原始积累阶段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债,现在是到下决心清还的时候了。

    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老区建设的力度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理直气壮地高举老区建设的旗帜.加强对老区工作的领导,加快革命老区的全面建设。老区集中的省、区,政最好设立专管老区的机构。如仍沿旧制,与扶贫办在一起,也应挂两块牌子,以正视听。  由于许多老区同时也是贫困地区,开展老区建设与解决脱贫问题是一致的,但老区建设的任务更重、更艰巨。贫困的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而老区是历史圈定的固定地域,脱贫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所以领导机关要有专门的力量长期关注、策划,抓好落实。    为了全面加强老区建设.老区比一般农村更需要上级加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议中央、国务院在中央财政中列出老区建设资金。根据各省、市、区老区面积、人口的不同情况下拨到各省、市、区。各省、市、区也应确定自己的老区建设资金,原定偏低的,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调高。市、县财政也要尽力而为,抽出一定的资金支持老区建设,加速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