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经验

干部“试验田” 股份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楠木山人的致富“三宝 ”

发布时间: [2011-11-07 14:08:04]

   
 
    为了打破阻碍山区发展的瓶颈,党员干部自留一份地做“试验田”,带头吃“螃蟹”,试验产业发展,成功后再让村民种“放心地”;利用土地流转,把土地作为发展的股份入股合作社、公司、大户,把农民身份变成工人,在自家的土地上务工,共同管理,共同获利;产品产出后,村干部组织销售,做农民的经纪人,让农民种植“订单”产品,只赚钱不亏本。这是石堤镇楠红村人的致富“三宝”。
 
留份“自留地”当着“试验田”
    楠红村在没合村并组前叫楠木山,与湖南湘西接壤,是石堤镇较边远的一个山区行政村,全村603户,森林覆盖达95%以上,全村百姓就靠一根油茶和一根碰柑,这两棵树使全村家家有产业,户户实现万元增收。
    “柑橘红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楠木山人最高兴的时候,丰收了,白花花的‘银子’就要流进咱农民的腰包。你看我这片碰柑,少说也有10来万斤吧,按去年的价格算,就有10好几万收入呢,要说我们的产业和收入,全靠我们的村干部,是他们带头办‘试验天’栽植果树,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致富的路。”正在自家地里摘碰柑的果农周胜林兴奋地对笔者说。
    栽植果树,原来的楠木山人谈“树”色变,什么栽蚕桑、栽板栗,到头来劳民伤财,农民砍来当柴火烧。在通过市场调整后,从市场需求和消费实际发展产业,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农民发展。为了能让农民发展放心,村干部在“自留地”上先种试种,成功后再发动大批农民加入栽植的行业。对此,楠木山的老百姓看待自己身边的党员干部,先吃“螃蟹”,冒险试验植树发展产业,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为“领头雁”,有夸不完的高兴话。
    “碰柑和油茶这两棵的发展,近几年成了我们全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说起栽树发财,开始老百姓谁都不相信,宣传一万遍,不及村干部先做一遍,就这样,我们自己在‘自留地’上搞试验,两三年后有了收获,再让老百姓跟倒起搞,同时请来县上、镇上的技术员系统指导村民搞发展,村干部包组、包片,包户一对一扶持,几年下来,我们在全村发展了5000余亩碰柑和5000多亩油茶,就是这两棵树,让农民充满了幸福的生活。”
   发展中,果农通过树下套种西瓜、洋芋和大头菜等经济作物以短养长,达到全村603户农户,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并且全村40%以上的农户达到了家庭人均年收入万元,50%以上的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实现8000元。”楠红村支书周胜良十分感概的介绍。
    “通过这几年的辛苦,栽植碰柑真的让我尝到了‘甜头’,到去年为止,加上我流转过来的土地,碰柑已发展到30多亩。管理中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碰柑树下套种西瓜、百合和大头菜等经济作物,一地两种双收入,四季都不误,每年收入都接近了10万元。”天堂组周拥军高兴地谈起自己的劳动成果。
 
股份合作制 农民变工人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时期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楠木山人就此通过土地的流转,农户都加入了股份制合作社、公司和大户的生产管理,他们既是农民也当老板,土地和劳动付出都获得双重利益。
目前,楠木山的600余农户,以5400多亩土地作股份入股到股份合作社、大户或公司,农民自然成为股东,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栽植果树和经济作物,农民的身份变成工人,即当管理者也当工人务工挣钱,流转和入股的土地每年可收获两次“红利”。
   “土地入股公司后,我们一家人基本上就成为了公司的‘工人’,天天都有适合自己的活路干,屋门口打工,方便、管家挣钱两不误。”周胜红自豪地说。
    “我们统计了一下,单是油茶公司每年要雇请18000多劳动力,平均每天就有50个农民可以轻轻松松地在家门口把780元钱挣进腰包。再说我们楠红村人把土地都当成金子,所种植的都是‘摇钱树’。今年碰柑、油茶加林下经济收入可达900余万元,户平增收15000元以上。”楠红村委会吴主任如是说。
 
农民经纪人 利己又利人
    近两年,楠木山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实行大户、公司+农户,先后栽植碰柑、纽荷尔脐橙5000多亩和5000余亩油茶。95%以上的碰柑和50%的油茶都挂了果,目前有2000多亩油茶树下实施‘定单’套种了优质马铃薯、大头菜和百合。
   为了果农栽树不厌树,有果卖得出,碰柑、油茶股份合作社,还建立了市场、网络信息机制,不但实行网上“定单”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同时村干部还充当果农的经纪人,跑市场,搞运销。农民只需要生产,收获季节一到,就有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这里,运销楠红村的碰柑、纽荷尔脐橙、西瓜、茶油等绿色水果和和食油。
    “你们是哪里的,收这么多的碰柑运到哪里去买?”“我们是青海的,这些柑橘我们运回通过包装后,转到俄罗斯和我们国家北方一些大城市批发。”佳木斯果品批发商张小林一边收碰柑,一边和笔者搭讪。
    “老乡,你这一挑有好多?”“一百三、四十斤吧!”“能搞多少钱?”“百多呢!”
    “今年价格还可以,平均能搞块把钱一斤,他们挑一挑来就能领1450元回去。果农卖不发愁,由我们村干部和合作社的人组织销售,这些青海的客商就是我们请来的,今年的收了,他们就下明年的‘定单’,我们的农民只要管理好果子就是了,明年又有很多人来这里收购。‘定单’种植使我们的老百姓放心。我们组织销售不但把自己的果品销出去,同时也成为全村果农的经纪人,利人也利已。”楠木山农经开发有限公司老总白兵这样介绍。
“现在才一家到这里来收购,再有一个星期,其他几家来了就更闹热,价格还可以临时上升一点。每年,我们要组织500万斤左右的碰柑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销售,为果农消除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支书周胜良向笔者讲起村干部做经纪人的话题。(通讯员 姚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