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经验

彭水"软建设"产生硬效益 精神文明创建出农村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11-11-07 14:34:32]

     本报讯 (记者 陈波)“10月份,我的农家乐营业额超过两万块了!”日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玉泉新村村民郭永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原来,她一直担心自家新开的农家乐生意不好,眼看着荷包一天天鼓起来,她终于放下了久悬的心。

     郭永芳以前是不愿意呆在家乡的。玉泉新村是一个自然村落,全村456口人,耕地仅有380亩,人均不足1亩地。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自然条件加之落后的经济,使得各种矛盾丛生,吵嘴打架、小偷小摸层出不穷,周边村民送了该村一个“不好缠”的大帽子。

     改变出现在去年。去年7月,玉泉新村在彭水县的通道经济建设中,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县里决定趁热打铁,在该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不过,之前的文明村创建都是以行政村为对象,地广人稀的现状决定了资源无法集中利用,往往事倍功半。这一次,彭水县决定打破这一惯例,就以自然村为对象进行创建。

     对象确定了,创建主体仍是一个难题。以往类似的创建,都是以党委政府强力推进,村民只是被动接受,时间一长,人疲政困。这一次,彭水决定将村民作为创建主体,通过上百次院坝会等一系列深入宣传发动,让村民由之前的“要我建”变为“我要建”。

     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属于“软建设”,长期从属于经济发展这个“硬建设”。如何让务实的农民心甘情愿参与到这场看似无法带来实际效益的创建,考验着这场变革。

    玉泉新村原名渡头坝,郁江绕村而过,三面环江,一面靠山。以往大家只注意到其交通的不利性,却忽视了在这种生态环境下,优美的乡村旅游休闲资源。被激发了积极性的村民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将精神文明创建与统筹城乡结合起来,尊重本土文化和资源,通过合理的产业设计和打造,有针对性地为城里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加群众收入成为了一条明晰主线。

    一年多过去了,玉泉新村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村民服务中心、小广场、运动场等设施相继建成,农家书房、卫生室、便民小超市、绿色网吧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郭永芳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村里的。多年在外面餐馆打工的经历,让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村里的变化。简单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在村里办一个农家乐,而政府配套的扶持政策让她更是喜出望外。

      一个床位,政府就会配套约2/3的资金,这解了郭永芳的资金之忧。随后,村里开始形成通过不同季节选择性地种植不同作物,形成了“春季菜花如海、夏季荷花飘香、秋季高粱红遍、冬季红橘满岗”的生态田园风光,则让她坚定了自己选择的信心。

     “‘软建设’产生了硬效益。”郁山镇党委书记袁业国指着青山绿水中的白墙黛瓦激动地说,目前村民开设农家小旅馆49家,床位350张;农家乐2家,农家小超市2家,每天可接待游客500人。

     “一个崭新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已经形成!”袁业国表示,现在玉泉新村所有村民都在这个链条上找到了自身位置,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增收入的红火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