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票交易后,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村民住上新居。 土交所 供图
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下称土交所)成立3周年,作为其主要交易品种——地票,3年来,交易金额达148亿元,全部用于地票产生区域“三农”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有3.95万亩地票获得使用。3年来,农村土地交易运行情况到底如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重庆探索出的地票交易模式,是城市与农村实现资源重组的重要桥梁,也是统筹城乡的重要纽带,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农业及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加速了我市城市经济发展。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重庆探索出的这一全新模式。
11月30日上午,大渡口区双山公园旁,小雨后空气格外清新。公园附近的一栋办公楼内,柯燕推开窗,略带凉意的空气扑面而来。柯燕说,两年前,对地票这个新生事物,不少企业敬而远之。“地票带给企业的好处,只有用过才知道。”柯燕在重庆晋愉地产工作,其工作之一就是衔接地票的购买与使用。晋愉地产,正是重庆首批吃地票这个“螃蟹”的民企之一。
个案
获地票未满三月买到地
“2009年,地票这个新生事物被不少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公司高层的注意,仔细研究后决定吃‘螃蟹’。”柯燕告诉记者,2009年6月23日,晋愉地产在土交所花950万元购买了1宗地票,100亩。
早在2008年12月4日,土交所开张第一天,重庆玉豪龙集团就花2560万元,拿下全国第一张地票,300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民企。
柯燕说,2009年9月1日,拿地票后未满三个月,地票就落地使用。2009年9月25日,重庆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进行招拍挂出让,晋愉地产获得两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目前,这两宗地的开发已成型,近期将交房。
“通过地票获得用地指标是个新模式,不少企业之前比较担心会不会遇到什么障碍。没想到非常顺利,三个月就拿到地了。”在柯燕看来,通过地票拿地,有三个好处:一是地票产生后,企业可变被动为主动。“以前看好的地块,没有用地指标,不知道何时才能征地和供应,有了地票,就可向政府提议,早点把这些地块推入市场。”二是拿地时间缩短。“6月买地票,9月底买到地,三个月时间不到。而没有地票时,申请指标到买到地,一般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三是地票的使用没有区域限制,只要符合规划都可以用,灵活度高。
拿地
39民企拿地票1.87万亩
“开发商原来拿土地只能参加招拍挂。”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农村土地交易所总裁董建国认为,这种模式是市场发展意愿与政府规划意志的有机结合,使城市规划实施时序更合理。现在持有地票的企业可在符合规划的范围内,选择建设用地。
因为具有上述优势,地票交易吸引了不少民营企业参与。三年内,晋愉地产、龙湖地产、金科集团等39家民企拿过地票,获取地票1.87万亩。
民企积极参与,土地储备机构也不甘落后。重庆地产集团发展规划部主任尤莉莉告诉记者,自土交所成立以来,共参加10次地票拍卖会购买地票11600亩。截至目前,已使用地票约8000亩,主要用于在北部新区、大渡口、北碚等储备的地块。
“刚开始使用地票时,还有些不适应。但是在享受到地票带来的便捷后,就乐于使用了。”尤莉莉介绍,地产集团的地票使用率越来越高,每年综合整治土地7000~8000亩,土交所刚成立时,地产集团通过地票征地占总量的1/2,现在每年有2/3征地都通过地票获取,接下来将更多。
据土交所的统计,参与地票购买者有土地储备机构、园区建设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远郊区县购买、使用地票量也逐渐增加,已有江津、合川、万州、开县等区县市场主体购买地票,远郊地票使用量已达33%。
交易
148亿资金全都下乡进村
农村土地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交易地票148亿元。“这些钱,全部用于支持地票产生区域‘三农’的建设发展。”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副总裁王晓芹说,其中,85%补贴给农户,15%补贴给集体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票交易确保了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受益主体。
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测算,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闲置超过5000万亩,而2009年全国耕地减少至18.3亿亩,已紧逼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
无论是重庆还是全国,耕地保护压力大与农村宅基地闲置并存的矛盾均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闲置农村宅基地80万亩;耕地面积减至3354万亩(2008年数据),与3256万亩的耕地保护红线仅差98万亩。
“市领导给我们布置了任务,经多次调研和到基层考察后,数易其稿形成了地票制度的轮廓。”董建国说,当时考察发现,按户籍统计,重庆农村人口占总人数6成以上,但按常住人口统计,占比在5成以下。为什么呢?因为重庆800万农村打工者,有400多万去了市外,有400万进了城,不少人还在城市买了房,导致农村宅基地闲置。“如果把闲置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留足农村发展空间后,将多余指标通过市场化交易拿到城市使用,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合理利用,既避免了农村的资源浪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加快了城镇建设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董建国说,更关键的是,农村的宅基地变成了“苏醒的财富”,城市的资金顺利地进入农村。
影响
地票撬动农村金融改革
农房抵押贷款有了参照物
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摸索,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发现,地票交易给农村经济带来五大好处。
首先,农民的直接财产收入增加。董建国介绍,农民在地票复垦中得到“四金”,其一,农民最低可获得每亩9.6万元的地票价款收入,比传统模式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获得的收益多数倍。其二,复垦的耕地由原农民耕种,增加了其土地经营性收入,每亩每年收入可增加800~1200元。其三,务工性收入,一般而言,农民参与复垦,每亩可获2000~3000元收入。其四,原房拆除建材残值变现收入,户均数百元至千元不等。
其次,地票交易对农村宅基地交易还有“指导价”的作用,撬动了农村金融改革。董建国说,地票产生后,使农房等农村资产抵押贷款评估有了参照体系,为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土交所为抵押物的处置变现提供了平台,可让农村“沉睡的资产”变成活的资本,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三,地票收入还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来源。集体经济组织所得地票价款,可用于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县将地票价款与生态移民、巴渝新居、康居农房风貌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配套使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使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四,地票交易能扩大就业和助推创业。地票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城乡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地票制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也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最后,地票交易还推动了户籍改革,促进城乡差距缩小。地票为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变现提供了路径,并为农民进城生活筹集了发展资本,缩小与城市原住民的差距。
地票交易带来五大好处
1增加农民直接财产收入。
2地票交易对农村宅基地交易还有“指导价”的作用,撬动了农村金融改革。
3地票收入还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4地票交易能扩大就业和助推创业。
5地票交易还推动了户籍改革,促进城乡差距缩小。
专家学者看地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重庆在城乡统筹试验中实行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加快土地流转相结合、采取地票制度等方式实现宅基地置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北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
地票制度从当前来看,能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拉动内需;从中期来看,能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流动性过剩,维持国民经济平衡;从长远来看,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经济学家郎咸平
地票制度是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支撑,地票收益可以解决农民工进城的资金问题。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孟晓苏
成立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在全国范围来看,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一种创举。它在土地市场中的意义不亚于资本市场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本组稿件由首席记者 柴伟 记者 李华友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