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朝政 文/图)“以前跑断腿的事情,没想到现在这么快就落实了,驻村干部和村干部24小时值班办公,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昨(11)日,村民周久明从万足镇小河村办完事出来,高兴地说起了该镇落实“三项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村干部一条龙服务建起惠民桥
周久明说,他的老家在海拔1300多米的万足镇小河村2组,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成了D级危房,对于偏远山区的村民来说,对上面的政策不了解,不知道D级危房搬迁有政府补助这么一个好的政策,即使知道了到乡镇机关办事也不方便,不仅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有时事还办不下来。
小河村党支部书记钱能文了解情况后,上门说服周久明一家搬到了小河村1组场镇上安家,并按政策补助了3万元钱,落实1名村干部实行结对帮扶,重点协助解决建房用地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做好建房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管。
“从去年9月8日我来办这个事,一直是村干部在给我跑,直到我房子完工,前前后后才花了3个多月。”周久明说,预计今年春节前房子装修基本完工,全家就可以在新房里高高兴兴过春节了。
24小时办公确保群众办事落到实处
为防止干部“驻村不进村”, 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落实,万足镇在全乡推行“24小时办公”制,建立了完善的村级群众接待接访制度,实行每日24小时值班制度,要求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现场直面群众矛盾,研究解决方案和措施,并及时给群众答复,党政办和组织办进行实地督查,确保群众来访有人接,群众办事有人理,畅通圈子反应情况、发表意见的渠道。
“群众有困难想说没处说、接访中心想住无法住、驻村干部想下没法下”等一直是困扰“三项制度”落实的难题,为了确保村干部住得下,镇政府投资4万余元,为村级接访室修建供水系统,并配备米、油、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品,采购床、被褥等住宿用品,确保村接待员的正常生活需求,并落实驻村干部交通补助,保证驻村干部交通需求。
“三项制度”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在“三项制度”的建设中,该镇要求驻村干部到农村定时定点办公,努力把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办实办好。2003年修乌江电站时,小河村65户居民房被炮损,一直未得到合理解决,通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们的实地走访积极反映,群众在今年全部得到合理补偿。期间,村干部通过向上级反映,重新修建了因炮损坏掉的水池,一次性解决了100余户人畜饮水难题,预计今年春节期间附近群众就能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如今的万足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把服务带到村民家门口,“三项制度”俨然成为密切党群关系、增进干群感情的连心桥,成为缓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压器,成为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宗旨意识的推进器。据统计,一年下来,到镇里办事的村民已减少60%,而各村党支部接访量提高了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