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经验

成片开发扶贫开发的成功探索

发布时间: [2013-04-28 08:38:20]

     华龙网讯(记者 罗成友 蔡杨 罗芸)又是春光明媚时,云阳县清水扶贫开发片区清水乡歧山村福利坝里,正在抓紧建乡村旅游接待区。这一接待区将有120户贫困农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并有望通过这一产业迅速脱贫。

    “在清水扶贫开发这个片区里,已经开发出19个像歧山村这样的乡村旅游接待点。”云阳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显平说。

    其实,在这一成片开发的清水、龙角等几个乡镇,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后,已经启动了柑橘、山羊、黑木耳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而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配套进行的公路、水利、农民的居住环境等的改善,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成功探索——

    武隆仙女山、万州悦君山、云阳清水等地的实践证明,成片开发是县域内最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之一

    在一个县域内,利用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后进行成片开发,是我市秦巴山区在扶贫开发中值得推广的一条路子。

    早在14年前,武隆县就在我市率先探索“成片开发”的扶贫开发之路。

    该县根据当地实际,把贫困的区域分为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湖、杨柳山、桐梓山五大片区,采用了“成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区域性整片推进扶贫开发新思路。

    就是这个后来被国家扶贫办称为“武隆模式”的扶贫开发路子,找到了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最佳切合点,用实践证明了县域内的成片开发是最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

    近年来,我市秦巴山区的区县,也在县域内探索“成片开发”的路子。

    万州区孙家镇兰草村是一个粮猪型二元结构的贫困村。该村被纳入万州区悦君山扶贫开发片区(片区覆盖孙家、分水、余家、后山镇的20个村和1个社区),在区里的统筹下实施了集中连片开发。该村把60%以上的耕地统一流转,集中发展茶叶和烤烟产业,通过大户带动的方式,共发展茶叶3000亩,烤烟1000亩。3年时间里,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1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元。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兰草村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围绕产业的发展,在加快进行配套建设。

    兰草村的邻居天堡村,有种茶的历史和基础。在片区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下,该村引入龙头企业,启动了近400亩的茶园开发,并带动贫困农民种植茶叶。如今,村里20亩以上的茶叶种植大户已有了10多户。

    在悦君山片区内,茶叶产业已在适宜的贫困村内发展起来。除茶叶产业外,柑橘、蔬菜等产业也启动起来。

    “今年,我们开始以优势资源和适宜产业为基础,在县域内打破行政壁垒,分为5个贫困片区,实行片区扶贫开发。”忠县农委主任秦仕连说,“今年率先启动了精华山片区。”

    “片区开发可以有效地利用气候、土壤、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用产业发展带动片区整体脱贫。”云阳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显平从事扶贫工作20多年,近两年来,他直接参与了云阳清水片区的成片开发,对此感慨颇深,“以清水片区为例,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通过建散户小院的‘点’,云利公路串起的‘线’,以及农业主导产业带动的‘面’,三种扶贫方式结合起来,实施成片开发,既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还能让片区内的非贫困村带动贫困村,使区域发展的整体动力得以增强。实践证明,成片开发,是效果最好的扶贫开发方式之一。”

    产业引领——

    产业是成片开发的“引擎”,通过产业的引领,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来倒逼片区内的交通、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改善

    如果说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向贫困地区“输血”,那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则是“造血”。

    成片开发,走了一条与以往不一样的路子:以优势产业为“引擎”,倒逼为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万州响水镇高石片区的开发,就是实行的“产业先行,倒逼基础设施改善”的路子。

    要想富,先修路。或许这句老话让人产生了定式思维,认为一定要先有基础设施,再发展产业。但高石片区则让产业先行,公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则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产业发展“逼”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响水镇利用高石片区适宜种植猕猴桃的资源优势,在高石、青林、宝莲、付家等5个连片的贫困村,通过引进业主和返乡农民工投资,布局发展起猕猴桃8000余亩。仅高石村返乡创业的农民办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在高石、宝莲等村建起了3000亩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

    “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逼着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迅速改善。”高石村村支书谢百友说,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后,村里总共投入了725万元资金(其中扶贫资金300万元,业主和群众自筹425万元),仅去年一年时间,就硬化村公路5公里,人行便道建了15公里,修了水池和山坪塘20口。

    云阳县歧耀山片区的开发,也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倒逼”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配套建设,得以改善。

    几年前,该片区内龙角镇兰坪村开始发展柑橘产业,目前已发展近2000亩规模,投产800亩。村支书谭志兵说,果园建起来后,因产业的需要,镇里和果园主、村民共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如今,公路已通到了每一个村民组,堰塘、人行便道、灌溉、饮水等设施已全部完善。

    “过去改变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是为改变而改变,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改变。现在成片开发中通过产业的引领,围绕产业的需要,来配套基础设施,是从被动变为了主动。”李显平说,“而这种倒逼出来的基础设施,反过来促进产业更好地发展,更能发挥好设施的效益。”

    统筹资源——

    成片开发需要在政府的统筹下,集聚扶贫、交通、水利、农业、建设等各方面的资金和力量,集聚社会资源,形成开发的合力

    在产业引领下,成片开发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自然资源、相关部门的资源、社会资源要得到有机的整合统筹。而政府,在统筹部门资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资源的集聚,则需要市场来引领。

    忠县五个小片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已形成各自的发展规划。以该县精华山片区为例,近年来,县里相关部门围绕中药材、笋竹、草食牲畜、水产等主导农业产业,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级扶贫及产业资金,在连片的18个村,实施了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配套推进,充分发挥了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双重作用,收效良好。

    我市秦巴山各区县扶贫办负责人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感受:相比过去扶贫项目实施中,资金使用分散、建设规模小、综合效益差等问题,现在将扶贫、交通、人饮、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打包使用,集中投入试点区域,科学筹划,并综合产业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方式,成片综合开发的效益明显提高了。

    另一方面,集聚社会资源,需要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和农民主体性作用,创新经营体和利益共同体。

    忠县石子乡杨兴村的实践为我们拓宽了思路。

    杨兴村八斗台景区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利益分配机制——由65位村民自己筹集资金,组建旅游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林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组建“民办、民营、民受益”的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民获取股红、劳务、客栈经营和土特产经销等多种收入。

    近两年,合作社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多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村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大截。合作社既成了投资主体,也是景区的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

    成片开发,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片区内的优势资源,吸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片区与农民的土地、劳动力等结合,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把单一由政府承担的扶贫开发,拓展到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从而加快片区的开发和贫困农民增收脱贫。

    万州区响水镇高石片区,利用适宜种植优质猕猴桃的资源,吸引了23家城市资本和返乡创业者的1.8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中,社会资金投入是政府投入资金的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