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向海兰)炎炎夏日,“大黄水”乡村旅游迎来高峰期。如何让贫困群众在纳凉经济中切身受益,成为扶贫开发的当务之急。6月27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杨玉成带领县扶贫办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与黄水镇、冷水镇、石家乡3个乡镇扶贫分管领导围绕带动贫困户增收问题纷纷建言献策。
自4月8日全县乡村旅游座谈会以来,各乡镇紧紧围绕“企业帮扶、大户带动、示范引领”的思路,多渠道、多方式鼓励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逐步改变“扶强不扶弱”的现状,取得了初步成效。石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姆式”贴心服务极大地树立了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可谓“后劲十足”;冷水镇着眼长远,严格准入门槛,采取自愿、就近的原则帮扶带动贫困户,收效明显,可谓“蓄势待发”;黄水镇乡村旅游接待农户综合效益好,“四统一”(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管理模式,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健康发展,可谓“势头强劲”。
为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朝阳”产业中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会人员经过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要一切以贫困群众增收为中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上要努力探索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连接机制。一是深入研究贫困户带动机制。政策拉动:凡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农户,县上给予以奖代补政策补贴,即贫困户不超过3万元,非贫困户不超过2万元,对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当年向金融部门贷款和互助社借资的农户,按政策予以贴息。示范带动:凡是享受乡村旅游政策的农户,必须履行带动3-5户贫困户的义务,被带动的贫困户对象采取就近选择原则确定。带动方式可以实行长期并相对稳定(不少于5年)乡村旅游生产用料、生活用品的对应供给及劳务用工对接。资源联动:在乡村旅游接待户中,对于有意愿无资源的贫困户,可以由该贫困户向乡镇人民政府申请,享用县上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其享有的以奖代补的政策资金入股到有一定经营和资金实力的接待户中,年底实行固定分红,其股权和股金分别属于贫困户、村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所有。对于有资源又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房屋、森林、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非贫困接待户联合开展接待。二是规范乡村旅游运作。把好申请准入关: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严格乡村旅游接待农户准入门槛,做好农户申请审批工作。把好过程监督关: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定期检查贫困农户开展乡村旅游接待情况;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协会)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把好审查验收关:坚持对接待农户实行先建后补原则,严格按照乡村旅游验收标准逐项检查验收,对达不到标准的接待农户不予上报申验,验收结果及时在村委会显著位置公示。三是实行先试抓出示范。7月15日前,各乡镇按照议定原则,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农户开展探索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优化办法,抓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