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经验

黔江老区民企高管挂职政府部门实现“双赢”

发布时间: [2014-04-29 09:40:49]

       日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黔江民族医院签署协议,将该院作为学校实习基地,并在技术、人才方面对该院予以支持。这是黔江民族医院副院长王晓琴在今年5至8月,挂职黔江区卫生局局长助理后,为医院谋取的一大福利。

        俗话说“给钱给路,不如给个好干部”。今年来,革命老区黔江结合本地民营经济欠发达、企业干部思维不开阔,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的特点,开展干部进民企促发展活动,同时选派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高管到机关挂职,既带动民企干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又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民企,变“输血”为“造血”。

       这一政策实施,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既打破了体制之墙 ,又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民企发展之痛

     “我们房地产企业,目前非常缺乏管理人才。”“食品厂的生产线还是手工操作,缺乏技术创新。”“医院设备落后,需要引进人才和先进设施”……在一次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黔江的民营企业家们畅谈心声,提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渴望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成就基业。”黔江碧峰建筑公司负责人表示,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依靠品质生存,依靠品牌竞争,在发展中急需人才。作为本地房地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遇到瓶颈,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近年来,医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医院。但建设一个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需要一批更高端的医疗人才和设备,推动着医院不断向前发展,逐步从优秀迈向卓越。”黔江民族医院负责人说。

       “我们现在主要是生产牛肉干和一些豆制品,但还需要丰富种类,面临着创新问题,这就需要人才。”蓬江食品公司负责人说:“虽说公司现在的生意还可以,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需要不断创新,做大做强。”

   记者了解到,尽管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推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依然存在规模体量较小、人才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人才匮乏。

       打破体制之墙

      体制是堵墙,只有打破这堵墙,才能盘活一座城。

       黔江区决定打破这堵墙。为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民营经济量的新增长、质的新飞跃,黔江区委组织部决定,分批次在全区区级部门中选派机关干部开展“干部进民企促发展”活动,民营企业也派出高管到区直机关挂职锻炼。

      为确保干部挂职出实效,全区采取双向选择、双向促进、双向管理等措施,使优秀年轻干部积极投身到企业去,在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双向选择,尊重企业、干部意愿。 通过到民营企业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所急需人才类别,充分征求企业需求人才的意愿。向区直部门下发活动通知,明确挂职对象、期限、工作任务及要求等,组织各单位、企业符合条件的干部踊跃报名。充分尊重企业意向和挂职干部个人意愿,进行双向选择,达成选派共识。

       双向促进,确保企业、干部共赢。明确职责服务企业发展,要求挂职干部积极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充分运用好各项政策,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协调企业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为企业提高效益出谋献策。挂职锻炼提升干部能力。要求企业根据选派干部的特长,合理安排岗位,增强干部服务创业创新的能力。

       双向管理,促进企业、人才成长。明确挂职干部实行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双重管理,以派出单位为主。严禁干部借挂职之机牟取个人私利。由组织部、单位、企业对挂职干部实行综合考核,对优秀的挂职干部在选拔任用及职称评聘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激活发展之力

      在挂职期间,王晓琴还对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设置、分布、结构及全区医疗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等进行了摸底。同时对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知道领导该做什么、在做什么,患者、老百姓需要什么、差什么。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该怎么做,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

    挂职黔江区教委主任助理的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副院长郭万斌也表示,通过挂职学习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经验,充实了头脑,对搞好民营学校教学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践证明,开展干部进民企促发展活动, 构建了政企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新局面,既打破了体制之墙,又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黔江区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说,民企高管到机关挂职锻炼,除了提高业务能力,开拓干部视野,同时也很好地起到了“人才孵化”的作用,激发了民企发展的活力,对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通讯员 段儒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