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向海兰)“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做‘面子工程’,不能‘掩耳盗铃’,要瞄准贫困群众,帮助贫困群众增收。”5月23日,石柱老区召开乡村旅游现场会,副县长陆俊昌再次阐明乡村旅游突出扶贫性的重要意义,做到真心扶贫。
该老区多数贫困村都在海拔600米以上,不少地方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厚,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该老区针对困农户思想意识差、参与乡村旅游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积极创新措施,为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开辟“绿色通道”,破解“扶优不扶弱”难题,让其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严格把关 让贫困户吃上乡村旅游“饭”
石家乡黄龙村长冲组汪小林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因脑梗塞瘫痪在床,父亲因风湿严重生活难以自理,疾病让这个本就清贫的家“债台高筑”,一家人戴上沉甸甸的“贫困帽”。该乡党委政府在了解汪小林的家庭情况后,首先将其纳入了乡村旅游发展对象,扶持其在创业园种植了金西瓜8亩,今年产值预计达到5万元。
汪小林只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贫困户代表。该老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首先要求贫困户必须是低于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具备一定的生产条件的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对有劳动能力的病残家庭、3年内家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贫困农户直接纳入发展对象。
为了达到实效,该老区还建立了贫困户淘汰和退出机制。凡是不按帮扶计划实施生产,中途外出务工、全家搬迁、不服从合作社组织安排、赌博或有其他违法犯罪等行为的贫困户一律取消资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
双联双帮 破解乡村旅游“扶富不扶弱”
在石家乡贫困户“双联双帮”监督卡上,清晰地写着贫困户滕光成的家庭基本信息、贫困原因、贫困编码等内容,今年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是发展肉牛10头,土鸡100只,实现收入2万元,帮扶干部是该乡乡长向云宪,帮扶企业是石龙山庄,还清楚地写着帮扶责任人的联系方式。
“双联双帮”就是龙头企业、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每名乡镇干部至少联系1名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龙头企业主要是通过提供务工岗位、定向收购农产品、股权分红三种方式带动贫困户。以石龙山庄为例,今年与35名贫困户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承诺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与36个贫困户签订土鸡、肉牛、生猪、蔬菜等近50万元农产品收购协议,按照市场价格到户收购。此外,还与贫困户签订乡村旅游产业扶持资金投资分红协议,实行年底分红。
“双联双帮”期限为2年,对完成务工、产业发展任务的贫困户予以现金奖励,对达到脱贫标准的户,不再纳入扶持范围。“这种方式既激活了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活力,也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更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感情。”该老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由衷地说道。
合作社管理 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
石柱老区“梦里荷塘”乡村旅游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现有社员95户,2013年乡村旅游接待收人近1000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其中12个贫困户接待户增收5万元以上。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该社重点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协调好参与乡村旅游中的矛盾纠纷。政府对贫困户的扶持资金,由该社集中统一管理,贫困户对乡村旅游发展补助资金有分红和利润分配权,无所有权。资金分红收入10%用于合作社工作人员误工开支,50%用于贫困户奖励扶持,40%用于合作社产业发展。
该社在公路边组织修建了山货市场一个,让贫困群众的农产品变成了游人抢手的“香饽饽”。发展了集扶贫创业与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引导贫困户入园种植创业,已发展金色西瓜46亩、甜糯玉米34亩,让广大贫困群众尝到乡了乡村旅游的甜头。为了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还建立了奖励机制,对务工踏实苦干、发展特色种养业效应好的农户给予奖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