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充分尊重民意
特约通讯员 谭华祥 通讯员 唐祖琴 文/图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革命老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充分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确定了“围绕主题促发展、转变作风抓民生”活动主题,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为载体,“先富带后富”的工作目标初见成效。
广泛征集意见 产业发展变“要我”为“我要”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石家乡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通过进村入户、开院坝会、党员会、发放意见征集表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在收集意见时,群众对九龙村整村脱贫规划发展的金银花产业意见较大,对政府没有广泛征求群众发展意愿、没有督促业主对产业发展后期服务表示不满。
面对群众诚恳的意见,该乡党委政府立即反思整改,在凤凰村整村脱贫项目规划时,组织干部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科学规划主导产业。按照当地群众的普遍建议,乡政府在反复考察调研基础上,为该村引进核桃树1.5万株,种植面积达326.4亩。同时,乡政府还按720元/亩补贴核桃种植户,群众十分满意。
创新工作思路 扶贫开发变“输血”为“造血”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课题。”该乡党委书记刘毅在研究扶贫工作时,掷地有声地说,扶贫攻坚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该乡补齐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一块“短板”,如何去扶?关键是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脱贫,不再等政府救济慰问。
为了有效开展“造血式扶贫”,该乡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着力实施“三维”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由该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石龙山庄”为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签订农产品定购协议、扶贫专项基金入股分红三种方式,对接帮扶36个有志脱贫的贫困户。
二是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创业园。石家乡抓住“大黄水”旅游生态农业体验项目空白的机遇,在黄龙村毛坪组S302省道旁,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创业园,以合作社为载体,采取技术能手、专业大户共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吸收6个贫困户在园区发展金色西瓜64亩、甜糯玉米34亩等特色旅游产品,政府按500元/亩给予补贴。
三是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该乡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项目,重点对野生菌、大米、蜂蜜、特色瓜果、莲藕等特色产业进行初加工形成农产品“本地生产、就地加工、对外销售”的产业链,让更多贫困户为产品加工提供原材料供应,增加贫困户收入。
真诚服务群众 困难群众变“坐等”为“抢位”
随着旅游旺季来临,该乡“三维”扶贫模式已蓄势待发。为实现贫困群众的“脱贫”梦,该乡政府制定了产业发展奖励机制,以“班子成员一帮二,一般干部一帮一”的方式帮扶贫困户。
现年53岁的石龙村村民谢应清,前几年由于两个子女上学、妻子生病、自己身体带伤等多重原因戴上了“贫困帽”,至今未能“摘帽”。子女的成绩优异、妻子的贤惠和不离不弃,让谢应清充满了与贫困抗衡的正能量,他加入到乡政府组织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队伍。仅一个月时间,谢应清通过销售土鸡、竹笋等农副产品,收入了2000余元。
“我觉得现在这种扶贫方式很好,我养殖土鸡、山羊不愁销路,销售价格还比市场价要高,而且还有专人上门代购代销,我心里感觉很踏实。!”谢应清信心十足。
“创建一个有效的载体,做一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该乡乡长向云宪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石家乡立足乡情,创新开展“先富带后富”扶贫工作,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