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革命老区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幅员面积
3000余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万公顷,森林面积10.5万公顷。全县下辖32个乡镇,
243个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有各族人民共计52万,其中农村人口40余万,是典型的农业
县。
该县在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结合县情实际,及时启动以“三建四改五提高”(建优
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改建乡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造农民房舍、改
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
乡风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8.25亿元,在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村貌、民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
显著成效。其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创新领导方式,及时组建新农村建设专门机构。石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分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分管
副县长任副组长,32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
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班子。为强化工作力度,在人员编制和经费十分打紧的情况下
县委、县政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专门的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行机构、人员、经费
三独立,并从全县选调5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协
调等相关工作,有效地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石柱县农村多数地处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
件千差万别,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
求,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及时组成了调研组,深入到不同情况的乡镇村开展专题调研。
在调研的过程中,坚持与群众一起座谈,充分交流,深入挖掘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理解和看法,收集到了许多较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
的有关精神政策。
吃透上级精神,及时印发指导性文件。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的
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印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指导意见》和《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村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
千百工程”建设任务县级部门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
求、实施范围、建设内容、优惠政策、重点目标任务、工作保障措施以及如何搞好村级
规划编制等,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分解到了各个乡镇和县级部门。通过任务分解,
全县各级各部门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形成了合力。
强化分类指导,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规划是建设的依据。该县在开展新农村
建设之初,就把村级规划拿上重要议事日程,由县新农办、规划局牵头,落实专业规划
队伍负责,本着解决群众受益最大、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采取三上三下,几易其稿,
率先完成了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村的建设规划,随后完成了万亩辣椒园、土
家民居长廊、黄水统筹城乡试验区的规划,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推行智力帮扶,精心选派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推行驻村指导工作制度,是该县新农
村建设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2006年9月,就从县级各部门精心选派出第一批33
名同志到示范村和推进村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职驻村指导员。指导员在驻村工作中,
加强学习,及时转换角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肃纪律,认真负责,扎根所驻村,
努力当好新农村建设“八大员”(一是广泛发动当好“宣传员”、二是深入调研当好
“参议员”、三是科学编制当好“规划员”、四是情暖民心当好“协调员”、五是内联
外引当好“招商员”、六是学以致用当好“技术员”、七是求真务实当好“督查员”、
八是身体力行当好“勤务员”),发挥各自优势,当好部门帮助乡镇、村搞好新农村建
设的桥梁和纽带。目前,该县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已派出三批,有利推动了全县新农
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石柱县新农村建设驻
村指导员考核办法》、《石柱县新农村建设乡镇和部门考核办法》等文件的基础上,县
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进一步深入调研,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制定完
善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乡镇和部门考核细则,定期或不定期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
督促检查,用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保障,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王鸿举市长视察石柱老区石岭新农村规划
石柱县委县府领导为新农村指导员送行
院坝讨论新农村规划
双坝村利用农闲兴修水利
万朝乡农民别墅
(特约通讯员 陈刚权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