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经验

推行“六分工作法” 老区穷乡僻壤换新颜

发布时间: [2009-02-01 13:01:12]

  (武陵都市报 雷平)千年驮马“下岗”了,村村组组通公路;半截桥成了 “文物”,连心桥把党心民心连起来;种地不为吃饱饭,养猪不为了过年,生猪、蚕桑、辣椒成了村民的致富产业,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黔江区白石乡创新工作机制,推行“六分工作法”,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使穷乡僻壤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分工作法”初步破解当前农民增收速度太慢、农业骨干产业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镇职能转变滞后、乡村干部活力不够这“五大难题”。“六分工作法”被黔江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08年度工作创新奖特别奖。
背景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免除,“催粮催款”的工作已划上了历史的句号。黔江乡镇干部的工作显得异常轻松,慵、懒、散的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公务员津补贴兑现后,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有人成天就“漂”在城里和乡镇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没有同步进行,收入的悬殊,使事业单位人员情绪波动,要么浮在乡镇耍,要么“告假”在家休息. 位于黔江区西北高山地区的白石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产业空虚,农民致富无门。基础设施落后,驮马是村民的主要运输工具,集镇的过河桥修了若干年都无法完工,半截桥成了笑柄。干群矛盾突出,“白石关的碇子(拳头)”是群众对干部的抵触情绪的写照。
做法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白石乡创新工作机制,推行“六分工作法”。分线运行:把乡里的工作分成产业发展线、政策法规线、新农村建设线、党群保障线等予以分线运行,并由分管乡领导作“线长”;分事定岗: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双向选择原则,将全乡在职职工全部定岗定员在各条线上分事定岗;分级考核:按照层级管理,由书记、乡长与“线长”和事业站所负责人、村委干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下达一级考核目标;“线长”和事业站所、村委结合具体情况,与一般干部职工、村民小组负责人签订二级考核目标,任务量化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分块核算:根据年初全乡财政预算盘子和各条线工作量大小、人员多少、任务轻重,按照“钱随事走,以钱养事”原则,将工作运行经费、职工部分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费用进行科学测算,包干预算到各条线和事业站所;分类计酬: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人员,津贴都根据不同工作类别的绩效来计算。比如,产业发展线,按养殖户出栏肥猪0.8元/头计算津贴,新农村建设线,农民新增一米水管发0.5元工作津贴;分等奖惩:各线按“优、良、中、差”兑现绩酬,并“上不封顶”,未完成任务按比例扣减,并对“线长”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给予降低待遇直至免职处理。
成效
  “六分工作法”的推行,使全乡干部有了沉下去工作的动力。产业发展线的同志沉下去抓生猪、蚕桑和辣椒;新农村建设线的同志沉下去抓农村修公路、人畜饮水、易地扶贫;政策法规线的同志沉下去抓社会治安、乡风文明、和谐村居;后勤保障线的同志沉下去抓社会事业。村里天天都有干部的身影,群众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和干部交换意见。一个个生猪养殖大户、养蚕大户、辣椒大户培育起来了;一条条村公路代替了驮马古道;一根根自来水管取代了千百年的挑水桶;多方筹资建起的厦门连心桥使半截桥成了“文物”。“六分工作法”的推行使白石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来自黔江区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白石乡已出栏生猪6.3万头,存栏3万多头;辣椒总产量达到4000吨。新发展桑园面积2000亩,已产蚕茧1800担。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278元左右,同比增长24%。2008年改扩建村道公路29公里,新修村道公路7公里,全乡42公里村公路已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8个村全部启动了人畜饮水整乡推进工作,90%的村民将喝上自来水。白石乡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经过在白石乡一年的试点,“六分工作法”初见成效,目前,黔江正在全区乡镇学习推广,该区人事局正在根据各个乡镇的不同情况,对“六分工作法”进行修订完善,以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