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虽小,“村官”却不应由“官”沦落成为杂役,各乡镇应该为大学生“村官”“松绑”。 在我县,大学生“村官”是近一两年才有的名词。据县委组织部数据显示,去年调派至我县各乡镇村组的大学生“村官”有53名,在今年7、8月份,又迎来了第二批大学生“村官”共88名。作为重庆市最大的区县,我县幅员辽阔,共有278个村(社区),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来到我县。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这些“村官”的思维理念,因其所接受的教育,相对于我县广大农村基层干群而言,必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如毛泽东所言,广阔的农村,应是大学生“村官”“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村官”手脚并没有得到放开,没能“大有作为”。 据记者调查走访,去年调派至我县各乡镇村组的大学生“村官”,很大一部分都被乡镇部门“截留”。某乡政府负责人这样坦言,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乡政府各部门办公注入了新鲜血液,数字化办公、对外宣传、文件起草等方面工作有了明显起色。其中当然还包括办公室清洁、跑腿送信等等。 大学生“村官”作为年轻人,勤快一点,做这些工作无可厚非,然而某些乡镇以“锻炼新同志”为借口,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措辞,用各种打杂的事情把大学生“村官”一天的日子填满,把他们牢牢地“捆绑”在办公室,这也值得商榷。 活跃的思维、良好的教育、先进的理念、敢想敢干的拼劲,这是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们普遍具有,或者说唯一可取的长处。而保守的小农意识、懒散的工作作风,也是广大基层干群所普遍具有的特点。以彼之长处,来改善自己的短处,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则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如果讳疾忌医,或者只顾一时的工作开展,则失去碰撞机会,哪来进步的火花呢? 各乡镇应防止“近视”,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和鼓励他们深入村组调研,然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方案。应敢于将这群大学生“村官”树立成“敌人”,听取他们对机关作风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给大学生“村官”“松绑”,让他们从杂役中解放出来,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优势,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我们的思想,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努力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