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经验

石柱老区寄宿学校吃住不要钱 留守娃集体过生日

发布时间: [2010-10-16 08:29:20]

石柱留守儿童在校园搞活动。 

 留守儿童与父母打电话。 石柱宣传部供图

  四成以上家长在外打工,“石柱经验”为全国留守儿童教育破题 

  华龙网讯 “现在我们学校早上有鸡蛋、牛奶。被子啊、牙刷牙膏,都是学校发的。”这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和妈妈的聊天记录。 

  “唉!以前作业多,就算做好了,也是没事做!呵呵,自从有了‘爱心书屋’,我们周末就不愁没事做了。”国庆节前夕,石柱南宾中学留守儿童王静告诉记者。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祝福,但我得到了像父母一样温暖的爱,学校就是我的家。”父母在外打工的王家小学学生杨婷,在学校为孩子举办的集体生日宴上非常激动。 

  “综合素质培养模式”、“4+1培养模式”、“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石柱就像一个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的大试验田,不断结出新的果实。石柱县教委主任谭中长告诉记者:“石柱经验,正在为全国留守儿童教育提供范本。” 

  住好吃好 

  不再孤独 

  每月跟爸妈电话聊天 

  尚未脱贫的石柱,财政并不富裕,当不少地区专注城市学校的建设发展时,石柱却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上,启动了“家园建设工程”、“营养餐工程”、“亲情培育工程”。 

  据介绍,石柱每年有10万人在外打工,占当地总人口的25%以上,留守儿童有35011人,占中小学生总数44.86%。 

  “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社会关爱。”当地县委书记盛娅农介绍,实施“家园建设工程”近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420万,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4所,每所学校设立了温馨教室、温馨寝室、温馨餐厅、温馨浴室、温馨乐园,让留守儿童在校感受到家的“温馨”。 

  实施“营养餐工程”中,近年来县财政投入863万元,对全县35011名留守儿童给予了生活补助;投入400多万元,启动了“小学生免费饮用牛奶工程”;还编制了科学的营养食谱,保证留守儿童吃得舒心、吃得营养,健康成长。 

  而“亲情培育工程”,则开通了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两次以上;建立亲情聊天室,让孩子与家长视频聊天;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每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和校园集体的爱。 

  不再孤独 

  老师周末组织搞活动 

  冷水小学是石柱的一所高寒山区农村学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一大半。新学期开学,冷水小学就为9月份过生日的同学,举行集体生日会。当月过生日的16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在悠扬音乐中,大家牵手跳起了土家族摆手舞。 

  “住在学校就像在家里。”11岁的陈盼盼去年转学到这里来上四年级,父母去浙江打工四五年了。她告诉记者,以前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无法辅导自己的学习,更不能跟自己一起玩,而且学校离家有两个多小时山路,常常要6点多就起床,9点到校。 

  现在,陈盼盼住在学校宽敞的宿舍里,吃住都是免费的,老师在课余辅导她做作业,还常在周末组织大家搞活动,她和同学不再感到孤独。 

  多元探索 

  各校都有自己的招数 

  从2010年3月起,市委研究室在冷水小学开展留守儿童研究实验,探索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即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教育和体质健康教育)。 

  冷水模式只是石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多元探索的一例。而石柱南宾中学“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则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留守儿童工作网络,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培养孩子的坚韧和独立个性。 

  王家小学“三导三心托管”模式,则按照“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的托管要求,采取对学生实行全托照顾、封闭式管理,配备以教师为主体的结对帮护“爱心妈妈”,担任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 

  校园如家 

  小学生宿舍也像军营 

  9月28日,石柱冷水小学校园里飘着冷雨,尽管气温只有10℃左右,200多名留守儿童却在操场上玩得热火朝天。 

  孩子们的宿舍里,被子叠得十分整齐,生活用品摆放很规范,很有军营的感觉。“准军事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能通过集体主义,来弥补这些留守儿童亲情上的不足。”校长陈俊森说。 

  当地县长冉茂忠介绍,石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经历了由学校自发解决,到行政推动的历程。今年,我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场会在石柱召开。据了解,全市将在各乡镇的1000所寄宿制学校推广“4+1”模式。 

  此外,石柱留守儿童教育也为全国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成为“可复制、可发展、可持续”的典范。 

  本报记者 王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