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新闻

-老区新闻

重庆理工大学与新妙老区结缘关爱留守儿童

发布时间: [2023-09-06 10:41:23]

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用行动关爱革命老区重点乡镇新妙镇的留守儿童,从2009年至今,在新妙镇老促会、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共有1896名(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在新妙镇15个村(居)开展关爱活动,先后给当地近6000名(人次)留守儿童进行了学业辅导、卫生安全和科普知识教育等服务,为当地留守儿童成长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8月中旬,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重庆理工)2023年大学生暑假“三下乡”赴涪陵新妙社会实践汇报总结会在新妙镇村民的掌声中拉开序幕。当天,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与新妙镇留守儿童依次登台,展示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新妙镇十字村、北门村、互助村、白鹤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讲解防骗防拐知识、传唱经典古诗词……汇报总结会中,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十年如一日对接关心新妙镇留守儿童的缩影在一个个节目中展现。2009年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志愿者们一直坚持利用寒暑假、周末的时光,到新妙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政策宣讲、社会调查、服务新农村建设等活动。期中,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在新妙镇建立“学生党员及团干部实践基地”,先后派出1896名(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在新妙镇15个村(居)开展关爱活动,为当地近6000名(人次)留守儿童带去关心关爱。十四年来,在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动实践下,新妙镇老促会、关工委工作取得瞩目成绩,提炼出留守儿童工作“3+1”新模式和“5+2”工作新方法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推广,得到了各界好评。

         受益者点赞三下乡工作有实效

14日一早,19岁的李婧带着7岁的表弟陈伟早早就来到重庆理工2019年大学生暑假“三下乡”赴涪陵新妙社会实践汇报总结会现场。

“我以前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当年重庆理工的哥哥姐姐们来到我们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让我的人生得以改变,所以今天我带着表弟过来感受哈氛围。”李婧说,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关心下,当时小学五年级的她学会了人生的中第一句英语,有了第一次登台演讲,还学弹了电子琴……人生中好多的第一次尝试都始于此次关爱活动。同时,和大学生志愿者们建立深厚友谊的李婧更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于2018年顺利考入四川外国语大学;一个月前,她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华魂’演讲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回看自己的成长经历,李婧说,她十分感谢重庆理工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期待自己的表弟能通过关爱活动,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与李婧一样对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充满感激的还有62岁尚明芳。62岁的她是十字村村民,日常主要是在家中看顾两个外孙女。“这次大学生志愿者一来,我两个外孙女天天都自己主动跟着他们学习绘画、手工、英语等,让我省心不少。”尚明芳说,大学生志愿者们年年来,孩子们因此变化很大,村民都十分高兴。大家闲暇时聊起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工作,都是赞不绝口。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迅速成长

“习近平主席曾告诫青年,要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重庆理工大学志愿者陈乐说,通过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19岁的她意识到,“三下乡”既是当代大学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服务,也是对大学生的一次深刻锻炼。此次在新妙镇的宝贵经历,必将激励她不断成长。

陈乐的学长,今年30岁的刘长江谈起10年前自己在新妙镇“三下乡”的经历则感触颇多。“当时农村的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我们到村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是门板当床,摩托车开道。”刘长江说,当年他在新妙经历的一切让他至今受益。特别是新妙镇负责关工委工作的张文喜老人一心为当地留守儿童奔波的身影,10来年常常在他脑海中显现,让他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们能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基层,学以致用,增强本领,我很为他们感到高兴,也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自豪。”常年带着重庆理工大学生志愿者到新妙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的老师唐沙表示,学校与新妙镇关工委“校地合作 关爱儿童”的工作模式,是一项极具推广价值的帮扶品牌。他也希望双方能坚持开展此项工作,为革命老区的留守儿童带去更多关爱,让大学生得到更多锻炼。(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