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新闻

-老区新闻

石柱革命老区发展“三色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5-10-14 10:31:26]


重庆石柱讯(通讯员 谭华祥 /图)巴山渝水的褶皱里,盛夏总藏着别样的热烈。当晨露还凝在草叶上,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地已被三抹亮色唤醒——辣椒地燃着火焰般的红,黄连田铺着琥珀般的黄,莼菜塘漾着翡翠般的绿。这红、黄、绿,是老区人以汗水为墨,在土地上书写的振兴诗篇,每一笔都浸着希望,每一抹都连着民生。

红椒如火:从“地里愁”到“链上红” 

入秋的三河镇,风里都裹着辣椒的辛香。红明村刘大哥弯腰钻进辣椒地,指腹擦过红透的椒果,指尖便沾了层艳色。“往年这时候,总怕椒子烂在地里,今年订单一签,企业直接来收,种植的辣椒稳赚!” 他把满筐辣椒往背篓里塞,笑声混着椒叶的沙沙声,在田埂上荡开。

这片红火,早已不是“靠天收”的零散景象。石柱县10.8万亩辣椒田连成片,像给大地披了件红绸衫,年产鲜椒逾 9 万吨;小天鹅、怡留香的车间里,流水线正将鲜椒“变”出花样——辣椒酱鲜醇、火锅底料浓郁、辣椒素提纯后身价倍增,产业链综合产值冲破8亿元大关。更让人振奋的是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里的“育种魔法”,20多个“石柱红”新品种带着自主知识产权,让椒农亩均收入涨了两成。订单农业织就的纽带,把“中国辣椒之乡”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也让分散的农户攥紧了市场的“通行证”。

黄连似金:从“苦药材”到“甜收益” 

沙子卧龙村的山林间,黄连挤挤挨挨,叶片上的晨露折射着光。连农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黄连的须根,眼里满是珍视:“这‘苦疙瘩’,可是咱家的‘金宝贝’!36亩地,去年收了60多万。”这位老药农种了半辈子黄连,最懂这株古老药材如今的“新活法”。

作为“中国黄连之乡”,石柱握着全国60%以上的黄连产量,5万多亩黄连田年入约15亿元。可老区人没守着“老本”过日子——“石柱黄连”地理标志擦亮后,优质黄连价格比普通货高出一截;药企的深加工车间里,黄连摇身变成中药饮片、提取物,甚至走进日——黄连牙膏带着清苦的淡香,成了市场新宠。更妙的是那“黄连+林木+小拱棚”的立体种植模式,既解了传统种植耗木材、易水土流失的难题,又让山林多了层“绿色铠甲”,昔日的“生态负累”,如今成了“林药双收”的甜蜜答卷。

莼菜若碧:从“水中菜”到“生态财” 

初夏的冷水镇八龙村,莼菜塘里满是忙碌的身影。徐佳丽和姐妹们站在莼菜田里,手起手落间,一片片裹着黏液的莼芽便落进盆中,像捞起一把把碧玉。“你看这有机莼菜,价格能翻一倍多!我们这20亩地,今年能挣50 万。”他指着塘边的冷链车,“刚摘的鲜菜,有的发往国内超市,有的直接出口日本,连叶子都透着‘金贵’。”

“水中人参”早已不止是餐桌上的美味。1.4万亩莼菜田撑起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4000多户农户跟着尝甜头;深加工车间里,鲜莼菜变成保鲜装、酿出饮品,利润翻了好几番。更惊喜的是农旅融合的新图景——八龙村的中国(石柱)莼菜农业公园里,游客戴着斗笠学采摘,转身就钻进“亲家母农家乐”尝莼菜羹。年过古稀的罗成凤忙着添茶:“以前只靠卖莼菜,现在游客来吃来住,日子比莼羹还甜!” 绿水青山,真就变成了揣进兜里的“绿色 GDP”。

三色交融:解码乡村振兴的“石柱答案” 

站在石柱的山梁上远眺,辣椒的红、黄连的黄、莼菜的绿交织成画,每一抹色彩里都藏着振兴的密码。

这密码,是“特色为王”的坚守——紧扣巴山渝水的禀赋,把辣椒、黄连、莼菜这些“土特产”做成“独一份”,让地域优势变成竞争底气;是“链条延伸”的智慧——从田间到车间,从鲜品到深加工,让农产品跳出“低价循环”,闯出高附加值的新路;是“科技赋能”的助力——辣椒育种、黄连立体种植、莼菜有机认证,让科技与生态牵手,让绿水青山稳稳变成金山银山;更是“三产融合”的活力——农业打底、加工业强筋、旅游业活血,让农民既能种好地,又能挣上 “旅游钱”,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的革命老区石柱,红的更艳、黄的更醇、绿的更鲜。这三色不仅绘美了老区的山山水水,更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当风拂过辣椒地、黄连田、莼菜塘,传来的不仅是作物生长的声响,更是革命老区人奔向幸福生活的脚步声——这抹从山野里生长出来的三色,正成为更多乡村振兴路上的明灯,照亮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未来。(谭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