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的历史概况
发布时间: [2009-08-14 16:37:16]
城口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的社会历史概况
辛亥革命后,四川的军事斗争极其严重而复杂,先是护国,继是护法,时而川军援陕,时而陕军援川。尤其是护国战争开始后,滇、黔军和川军蹂躏四川,战火烧遍全省,兵匪交织为害,横征暴敛不已,以致全川工商凋敝,财源枯竭,金融紊乱,灾荒频仍,瘟疫、烟祸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川各派军阀依据其实力强弱占据大小不等的地盘作为防区,驻防军阀在其防区内,掌握着军政大权,为所欲为。位于川陕交界处的城口,处于南北政权争衡的前哨,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再加上地方土匪猖獗,地主豪绅压榨,致使城口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自1919年以后,川陕各派军阀为扩大各自的防区,拼命争夺地盘,在城口混战长达10余年。1927年,“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部徐载明营、邓德胜营、胡忠廉营驻军城口,横征暴敛,招兵买马,扩军备战。1933年,土匪王三春部以“城万游击总司令”的名义进驻城口。王三春在城口新建粮募局、招兵局,强征军粮,扩充兵力,四处抢夺民财,奸淫妇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少农民被迫逃荒避难。
地方军阀自设厘卡,自筹军饷,以及敛财自肥,无不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财政经济政策;区、乡、保、甲设目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征收比例逐年成倍增长。征收捐税数额之“苛”,种类之“杂”,手段之“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四川变成了人间地狱。刘存厚统治的城口、万源、宣汉、达县四县,向农民课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种类多达70余种,并且还实行一年数征和预征,在1933年田赋就预征到了1983年。同时,地主阶级利用所占有的土地大肆剥夺农民。民国年间,城口全县95%的耕地属地主、富农(佃主、雇主)所有,地主、富农将占有的大量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以收租、纳课等封建剥削形式搜刮农民。沉重的地租,常常逼得佃农家破人亡。地方武装团练的敲诈勒索也是人民的一大灾难,官府拉夫、派款,团练武装就组织人员上门搜刮。川东北老百姓有一首民谣唱道:“匪如梳、兵如篦,团练犹如刀刀剃,收款委员来剥皮”。这是贫苦农民深受军阀、官僚压榨剥削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城口匪患特别严重,土匪四处打家劫舍,骚扰乡民,使城口人民更是雪上加霜。军阀、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整个农村变成了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农民大量饿死、冻死和逃亡,人口急剧下降。据《城口县志》记载,1925年城口县总人口是134222人,到1934年,全县人口总数为57731人,10年间减少了76000多人。
军阀混战和封建剥削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官逼民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反抗呼声日益高涨,革命斗争的烈火一触就会燃烧。红军入川之前,四川人民的自发武装反抗和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已遍及全川,1927年至1935年,四川共发动武装起义69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川东地区。1929年由李家俊等革命先驱在城口、万源组建城万红军,发动了川东固军坝武装起义,点燃了革命烽火,创建了全国较早的游击根据地。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红军攻进城口,开辟了城口苏区,建立了中共城口县委和城口县苏维埃政府,使城口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把城口铸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版图。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战斗诗篇和光辉的革命足迹。(城口县老促会张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