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老区开发红色资源助推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5-27 12:35:24]
重庆市黔江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挖掘潜力,突出抓好阿蓬江、319公路沿线的5个市级、2个区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开发红色资源,实施康居农房改造为主的“五在五心”工程相结合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路子。
深化红色记忆 塑造老区形象
2008年12月区委区政府召开老区工作专题会议,决定投资约100万元编红书、建碑亭,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是编撰了红军在黔江革命斗争的两本史书,即《重庆革命老区》黔江篇,《红色记忆——黔江革命老区》;二是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街道、镇、乡修建碑亭,完善革命遗址。即小南海镇《红军首战黔江纪念碑》、濯水镇《红三军抢渡阿蓬江纪念碑》(红军渡)、邻鄂镇《红军转战沙子场纪念碑》、杉岭乡《鄂川边红军独立团革命纪念碑》、舟白街道《红十八师朗溪战斗纪念碑》、沙坝乡《黔江红军游击大队脉东山战斗纪念碑》、水市乡《贺龙四到水车坪纪念碑》、黎水镇《红三军九师参谋长周念民烈士纪念亭》、改造完善了冯家街道红三军政委《万涛故居》纪念馆,正在建设中的《红三军三进马喇湖纪念碑》、《黔江红军游击大队长龚昌荣烈士纪念碑》。正在设计即建的黔江城区《红军广场》,共11个碑亭和1馆1场。深化了红色记忆,塑造老区形象,增强老区意识,提升了黔江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扬老区精神,激励老区人民加速构建重庆市渝东南区域中心,促进全社会关爱老区、支持老区、建设老区的激情,用红军精神鼓舞新农村建设。
实施康居工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人民的康居工程建设,区委书记洪天云、区长杨宏伟分别带领“四大家”领导,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革命老区街道镇乡主要领导,先后到贵州省遵义、湖北恩施和湖南周边考察了新农村建设。结合黔江老区的实际,决定在阿蓬江、319公路沿线的7个村连片连线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在示范村建设中,一方面抓以康居农房改造为重点的“五在五心”工程建设带动农村路、水、电、气和教育、卫生、电话、电视等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抓老区农民万元增收工程,发展五大产业,强力推进“三大战略”,突出抓好“五个黔江”;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近1.5亿元资金,已完成康居农房改造3500多户,正在改造4500户,初步显示了“四改四带”作用,即改造旧房、危房、人畜混居现象,带动老区面貌改变,加快了农业产业,林下经济的大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带动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清洁卫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改造家园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平安和谐社会发展;实施连线连片康居农房改造,带动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了老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今老区农村开始形成一业兴多业旺的新农村建设的格局,老区人民看到了新农村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开发红色旅游 助推新农村建设
随着革命遗址碑亭的建设,连线新农村建设,加快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推进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基础建设,启动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建好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全面完善小南海景区基础设施,完成蒲花河天生三桥及暗河景区建设,加快“阿蓬江老区中国美丽乡村风情带建设”。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地区”创建工作,建设2家五星级宾馆,启动建设2个旅游休闲俱乐部,硬化北部旅游环线公路。精心策划包装打造“地质奇观小南海;美丽乡村阿蓬江、清凉黔江峡谷城”三大品牌;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举办首届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节等旅游活动。黔江红色旅游吸引力更加增强,很多旅游者来到黔江感受很多,有的说到了黔江受到了老区浓厚革命精神熏陶,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有的说神秘黔江山清水秀,蓝天白云,令人向往!还有的说走进黔江看到新农村建设美好景象,开始体现了欢乐在农家,开心在农家,风味在农家,健康在农家,便利在农家的真正内涵,近两年来到黔江旅游人数达114.8万人次,收入达4.5亿元。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发展具有多种美食、休闲、娱乐等农家乐1000多家。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老区农民的收入,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红色资源助推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
革命老区加快新农村建设,领导是关键,开发红色资源是基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沉得下去,分工负责,到基层与群众“三同”亲自抓点。区委书记洪天云亲自抓冯家镇街道办事处渔滩村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宏伟抓濯水镇三门村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区人大主任陈国华抓阿蓬江镇高碛村区级示范村;区政协主席陈珍明抓濯水镇柏杨村区级示范村;区委常委区委秘书长梁正华和分管区老区工作的副区长粟永特抓沙坝乡十字村市级老区新农村示范村。在“四大家”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区级24个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建新农村的局面。(重庆市黔江区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