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色旅游

涪陵老区重点镇大顺镇历史文化厚重

发布时间: [2023-09-25 15:44:37]

 (一)红色文化资源

   1、李蔚如烈士陵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蔚如(1883—1927),字郁生,号鸿钩,四川涪州新盛镇大顺场(今重庆涪陵大顺)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参加辛亥重庆起义,任涪陵军政府司令。1913年讨袁失败后再赴日本。1915年回国后,历任护国军四川招讨军参谋长、四川靖国军参谋长、四川督军参谋长兼讲武堂堂长。1924年受军阀排挤退隐田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国民师范学校校长、涪陵农民自卫军总司令。19277月被国民党军诱捕,78日在解往重庆途中于黄桷丫遇害。

1942年,由国民党地方政府牵头,为李蔚如烈士修建陵园,坟墓后立方碑上按照烈士遗书内容刻:中国国民党党员李蔚如之墓,并植数根柏树于坟茔后方。但因战乱,墓园右侧的陈列室并未完成。19503月,由西南局军政委员会追认李蔚如为革命烈士。文革中受的思想影响,有人认为碑上树中国国民党党员不当,于是用水泥将碑文覆盖,另题革命烈士李蔚如同志之墓。李蔚如烈士纪念堂建于1942年,由数根石柱支撑。堂内正立面,是由10块高4米,宽1米,厚0.25米的整块石板组成,每块石头重达2.5吨。中央上面凸出部分,准备雕李蔚如烈士夫妇头像。两边下方拟作存留烈士生平事迹文字和挽联之用。但因战乱,工程未能完工。经60多年风雨,至今不偏不倚,把烈士的业绩,幻化成一部无字天书,让后辈儿孙认真解读和思索。

2008年,大顺乡投资125万元重新修缮扩建陵园,并举行纪念他125周年诞辰暨开园仪式,2008126日,市委副书记张轩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等到涪陵区大顺乡参加了李蔚如烈士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并为李蔚如烈士雕像揭幕。

2013年,大顺乡与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集团)、重庆明宸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以李蔚如烈士的革命事迹为题材,拍摄了反映大革命特定历史时期,革命志士为追求真理,解放劳苦大众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电影《大顺·1927》,再现李蔚如烈士的光辉形象。电影《大顺·1927》已于2014630日首映并与观众见面。

2013年大顺乡投入资金400万元,再次修缮陵园,扩建集会广场,新建绿化陵园步道、停车场,新建四镇乡农民运动陈列室等。

    2、李蔚如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蔚如故居位于大顺场古镇,土墙、青瓦、四合院,四角有4个碉楼,整个建筑保存完整。最让人难忘的是大门上的对联,上联为苔砌楼观群蚁阵,下联为花房嫌听乱蜂衙石刻篆体,飘逸秀丽。昭示自己厌恶军阀混战、涂炭生灵的心态和向往和平、追求光明的思想。李蔚如故居地处天宝大寨腹中,山峦耸翠,人杰地灵。其李氏家族后来出了3位为党为人民捐躯的烈士。他们是李蔚如的五弟李仙舟,早期中共党员,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主任干事,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兼共青团中央特派代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于武汉;外甥陈寿珉,中共党员,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干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于江苏淮安地区;还有李庆赤,又名李步尘(李仙舟烈士的独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3、李家祠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顺乡大顺村5社,坐北向南,为四合院,木结构,悬山式房顶,穿逗式梁架,原系李氏祠堂。1924年李蔚如回到涪陵,创建四镇乡农民运动武装、开办四镇乡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624日涪陵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原四川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在此诞生。

    4、大顺更新校: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出现了新的形势,李蔚如也为此充满了希望,并加强马列主义的研究,为富国强兵,立足于培养人才,将大顺原有一所私塾,多方筹资新建一所小学,取名更新小学,设9个班,10多位教师,李蔚如任校长。并亲自为学校写了校歌。后来这所学校成了共青团员、共产党员聚会的地方,还为革命培养了很多有用的人才。2013年修缮一新,是目前重庆市最好的完校。

    5、解放军烈士纪念碑:位于更新小学北面100米处,墓地占地3亩,纪念场地300平方米。19501月,为了解放大西南,300余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奉命到涪陵、丰都、石柱一带开展征粮工作,一中队40余人分成三个分队大顺、明家、增福、三合等乡开展征粮宣传活动,在宣传征粮的过程中,遇土匪暴动大部分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由于当时处在战乱,征粮队员由各师抽调组成,相处时间短,没有记载牺牲烈士的姓名,故遇难的23位同志成为了无名烈士,特建此墓以奠英烈。

    (二)历史文化资源

    6、周煌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顺乡双兴村2组。建成于乾隆57(1792)。墓地占地近百亩,包括两座小山堡和一个小山冲。

    周煌(17141785),字景垣,号海山,清重庆涪州(重庆市涪陵区)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宫中允侍讲二十年。奉修琉球国志。乾隆四年(1739年)任八旗通谱馆纂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充国史馆纂修。任翰林院编修19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奉诏以中王副使出使琉球,3年后归国,升侍讲学士。乾隆四十年,任《四库全书》总阅,后历任工部、兵部尚书,皇太子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能文工诗善书,笔法遒劲,著作甚多,有《琉球国志略》、《海山诗稿》等近10种。《清史稿》中有其传。作品收录于《益州书画录》中。

周煌墓坟丘很大,封土外包砌条石,紧缝密钻,精雕细刻。墓前香炉、拜台、碑亭,拜台以下八重台阶(或称拜台)。拜台前系一石坝,坝上矗立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坊面宽7.2米、高9米,为乾隆皇帝谕诏旌表建造,雕龙凿凤,气势非凡。正面刻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文恭周公墓,背面刻有周煌一生主要任职。牌坊上雕刻:九龙捧圣”“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和帝字形篆文镂刻坊眼,正面坊柱对联曰:望重储宫征学问,名留海国矢贤劳,背面对联曰:玉堂曾记苏金带,戎府犹存范甲兵

    牌坊坎下为七贤沟(即小山冲),对面山冈上立一对华表,两表相距50米,表身均为六菱形,每方宽约1尺,连表座总高9米,表顶有石狮蹲坐于石鼓莲花座之上,雌雄相望。华表系整石做成,每根连基座重约4—5吨。

周煌墓庄重典雅,气派壮观,所惜墓前石人,石马及享堂等附属建筑早以被破坏,仅存墓龛,牌坊和华表等建筑。

    (三)民居文化

    7、陈凤藻庄园(洋房子)。该庄园位于老大顺场,海拔720米,是1924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少将旅长陈凤藻修建的庄园。因其建筑法式属中西合璧,故当地百姓称其为洋房子。至今仍沿用此名。洋房子占地面积496平方米,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由石、砖、木、土等传统材料构成,建筑结构采用砖木结构,外型风格古朴,单檐歇山式屋顶,顶上有老虎窗2个,周边为人字三角豪式屋架,二层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四周均有回廊拱廊。

抗捐军司令部。民国十八年,军阀郭汝栋驻军涪陵,残酷搜刮,剥削之奇,提款委员不绝于道,至民国十八年7月,涪陵县的粮税已预征到民国41年。涪陵各界人士不堪搜刮之苦,奋起组织涪陵县县民抗捐大同盟武力抗捐。隐归大顺的陈凤藻出任第一路抗捐军总司令。8月中旬,郭军派师长刘禹卿、参谋长杨天信各带一团兵力围剿抗捐军,陈凤藻在洋房子开会布置战斗部署,于石砚台一带一战击溃围剿郭军,并乘胜追击攻打蔺市镇,全歼郭军郑营一个连。从此,郭军再也不敢轻意到大顺、明家一带强行征捐。

1951年土地改革时没收归乡政府所有,作为涪陵县第十区(大顺区)区公所办公楼,90年代乡政府迁出,洋房子一直闲置至2005年。2006年第三代主人(重庆籍新家坡华侨凌健先生)买下了洋房子。并将其重新打造,而今已成为重庆市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半边街(老大顺场)。位于大顺村1社。大顺场的名称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张献忠攻下涪州城后,率兵进军南川途中在天宝寨留下一支部队,这里有了买卖后逐渐形成了场圩。因张献忠成都称帝后定国号大西,改元大顺,张献忠余部将此场圩称为大顺场。第二种说法是清代有名为何大顺的人最先在此做生意,后来此地逐渐形成场圩,所以,人们把这个场圩称为大顺场。据史料记载,大顺场在清嘉庆年间已初具规模。在重庆市境内,已经闻名市内外的古镇、老街很多。但是,在这些古镇、老街中,保存完好的对称式廊桥街道却很罕见。

    半边街以排水沟为界,南边建于清代晚期,北边建于民国初期,以此得名。分布面积约3450平方米,总长230米。整条街根据地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错落有致。街道宽1.8米,路面均用青砂条石错缝铺平,道路两边房屋户户相连。建筑结构形式多以穿斗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为主,建筑层数以2-3层为主。居住建筑以坡屋顶居多,有少量平屋顶。建筑形式属典型的乡土建筑系列,建筑外墙有石灰白面墙、青砖饰面墙等。大顺半边街属于典型的廊坊式街道乡场。街中为排水沟,民居排列于两旁,宽大的屋檐从两侧伸出将街面遮盖,形成举世罕见的长廊式街道。赶场人身居其中,可免日晒雨淋之苦。该建筑是由单体抱厅式齐廊建筑群组合而成的集市场所,是当地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它是闽式建筑与涪陵山地建筑(穿斗法式与金包银法式)相结合的产物。

    (四)碉楼文化

    9、客家土楼:大顺乡是重庆市现存碉楼数量最多的乡镇。据统计和实地调查,大顺乡现存碉楼100个。大顺碉楼从功能上分为寨碉和家碉。家碉建于房前屋后,与院墙或院落房屋的墙体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院落的附属建筑,主要功能为紧急避险时凭高据守,平时仅作为登高望远之用,不作为来居住。寨碉为单体建筑,多建于地势险峻、视线开阔的高地。有的寨碉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同时还在碉内劈有天井、花园和砌有水井,是作为来居住的住所。因此,涪陵乡民对碉楼的称呼有碉楼寨子之分。双石坝土楼从功能划分上属于典型的寨碉,所以大顺老人称此为寨子。双石坝土楼修建于清代,原为瞿九畴故居,因其带有福建永定方形土楼内廊式建筑的特征,故现代人亦称其为双石坝客家土楼。

    (五)佛教文化

    10、天宝寺遗址:天宝寺寺庙坐落于天宝寺村1社白象山上,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香火旺盛于清光绪年间。据说,这里曾经与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齐名,重庆罗汉寺是它的下院。有大雄宝殿、桃园殿、放生池、普陀岩等等,当年环境清幽、风景秀丽,被誉为川东第一古刹,在十年动乱中,规模宏大,建设精美,风格古典的川东第一古刹——天宝寺寺庙被冠以破四旧的手段而销毁,只能在杂草从生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在一根断裂的石柱上,阴刻着一对联之下联,玉毫垂白象循环四照声闻五百镇诸天,落款为楚北黄云鹄题。右边石拱金石上刻有:清光绪十九年佛成道日本寺护法居士同住持XX祈微暨XXXX字样,右拱下乱石中有两块边长为1.2×0.6米的菱形石碑,分别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和三十三年(1907)。左拱金石上刻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二世成都宝光寺分派天宝寺永祚堂开山渝城罗汉寺中兴第一代上下全睿祖老和尚愚命建字样。放生池及普陀岩之下有一石门,现尚存门联,文为:地利之山灵钟白象,人和多福宝垂西天,落款为大汉民国壬子元年三月上浣吉旦。站在这断壁残垣之中,不难想象出当年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的庙宇和香火不断、游人如织的景象来。

    天宝寺的创始人,据一般老年人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定都天京(南京)后,石达开率本部士兵逃往四川,后被清兵击败于大渡河,石达开的军师吴松廷为了避难来到天宝寺削发为僧(吴松廷的名号是否真实姓名,无从查考)。天宝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庙堂,仅有长老1人,规模并不宏大,自吴松廷到此为僧后,才开始扩建,成为川东有名庙宇(吴松廷扩建庙宇,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至今仍为当地人民津津乐道)。

民国十五、六年,能海法师担任这个庙的方丈和尚,据说能海和尚原系绵竹县人,俗名龚缉熙,曾在国民党时代当过团长,后来看破红尘,放下屠刀,归依佛门。他曾到过西藏和印度,据说对西藏和平谈判与和平解放,为祖国的统一做了一些工作,成为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六)山寨文化

11、天宝大寨:天宝寨雄踞高山台地,寨子依原大顺乡28平方公里坪地四周边沿修建,天宝大寨原名为天保砦。其中北、东、西为陡峭的崖壁,仅南与明家片区相连。48座寨门之间由石垣墙勾连,周长约25公里。现保存完好的有保安门怀安门镇远门承恩门维汉门受禄门10余道寨门,多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天宝大寨既有天宝大寨石砚台,四面都是寡石岩,中间架起牛儿炮,神仙鬼怪不敢来四周仅有48道寨门可出入与外界联系的险,又有霞明千嶂丽,放眼百峰清观山似观海,万顷拍空来的壮。(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