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20多公里,面积1.3万平方米,洞室内可以建足球场或盖20层高的楼房,这样的人工山洞你见过吗?作为中共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原负责人,我曾经对这个鲜为人知的816军工文化进行过数年的研究,掌握了不少的资料,现将此短文,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
这个人工山洞,就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核军工洞。
816核军工洞体位于重庆市革命老区涪陵区的白涛街道,隐藏在白涛街道办事处对岸的崇山峻岭之中。走进洞内,你可以看到,洞体笔直而宽阔,其空间完全允许载重卡车轻松驶入,其深度一眼望不到头,洞内岔路、楼梯、电梯、厂房随处可见,排水沟、通气管道一应俱全。816核军工洞体的总体空间非常庞大,足以摆下一座足球场,洞内还可容纳一栋20层的楼房。而在大厅顶部,还有许多圆形的通气孔,通气孔在山外的出口便是高大的烟囱,在大厅四周的墙上,至今仍保存着钢制的走廊和当年的标语。
“816核工程”是作为甘肃404工厂(生产"重水"的高度机密的军工企业)的后备核企业而筹建的。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中央决定在三线腹地建设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为了隐秘,要求该核原料工业基地靠山进洞。
据资料表明:1966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根据保密的需要,将项目命名为816核工程。中央迅速选定了一批科学家、国防专家、军事家组成秘密勘探工作组,在大西南的多处秘密选址,最后确定将816核军工项目的地址,选在地处偏僻、山高路陡、面临乌江的涪陵白涛的大山深处。
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白涛深山,816核军工洞正式开始修建,首先是开挖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地下核工厂,这是亚洲最大地下人工洞库,也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核军工洞体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在山高林密的山包下,从外貌看,除笔直高大的排气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816核工程的洞体工程全部由部队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8342部队承建了主体工程,8342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即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四个连,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每个班有10多人,全师共四个团再加两个独立营共两万多人参与该工程的建设。工业部也陆续派出三个建筑公司:即22(土建)公司、23(安装)公司、二机部第二设计院参与建设,三个公司主要任务是架桥铺路、建厂房和住宅区。涪陵又从各县调配了民工有1万人左右,从全国征调的科技人才和核工业404厂转调的技术尖子也近1万人,前后有6万军人和技术职工参加了816核工程建设。816核军工洞工程及附属设施总投资7.4亿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庞大显而易见。
经过17年的秘密施工后,1984年底,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对国防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声令下,这个的神秘大山里的816核工程被叫停。至1984年停建时,该项目已完成了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但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再后来,“816核工程”中的极小一部分洞体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
时隔18年后的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2002)14号文件同意了对816核工程解密,并且下达了对816核军工洞体全面解密令。至此,816地下巨型核军工洞终于向世人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2010年,“816核工程”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随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升级景区设施,经中央批准,2015年涪陵区政府对“816核工程”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封闭打造。2016年9月25日,休整一年后的“816核工程”重新开门迎客,816军工洞体作为一个红色旅游景点,正式与广大游客见面。
去年的春节,一位广州来的姓郑的游客,慕名来到816核军工洞参观后感慨地说:“在茫茫白雾中,一个高达138米的通风口矗立于山顶之上,谁能够想到在这座海拔1100多米的金子山下,在这样的云雾缭绕中,竟然藏匿着工程浩大的地下核工厂,单单从外貌上来看,除了洞口上那笔直而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核工程的痕迹,真是军工文化的奇迹,奇迹呀……”。
816厂的老职工们,始终忘记不了,在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殊年代,在中央的指示下,一批根正苗红的特种兵部队、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和特种工程人员,肩负时代使命浩浩荡荡开进了白涛乌江边的大山里,开始了一项神秘工程。其中一位姓伍的早已从816厂退休的老人回忆:“1967年,当时我还是山东某厂的20多岁的科技人员,经过老厂里的层层筛选,最终接到了去四川重庆的一家工厂工作的调令。对于我来说,重庆这个地名遥远而陌生,但那时的我,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二话沒说,扛起背包便来到了重庆白涛镇的一座名叫金子山的大山里报到,直到这时,才知道在这座大山里即将开始进行一秘密工程,但不知具体是干什么的,大家的保密意识很强,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直到半年后,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核工程——核军工”。
当时,一些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此不解,816核军工洞的建设为什么选择在了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的白涛小镇?后来才明白,在这山高林密,白雾缭绕,人迹罕至的地方建核军工洞,一是隐蔽性很好,地理位置特别适合三线建设;二是生产核原料需要大量的水循环,而乌江则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建厂伊始,816核工程便作为国家高度保密的军工单位,厂区有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建设地点也绝不允许外泄,通讯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职工家属不能进厂区,职工回家探亲也不能随便请假,经过严格审查获准后才能回家探视亲属,但必须鉴定保密协议。而且,那时的816核工程非常偏僻,没有公路,从白涛镇到重庆主城坐船要花上整整一个晚上,那时几乎没什么文化娱乐设施,所有施工人员和外界几乎隔绝,自己在做什么工作,连老家的父母兄妹也不能告诉。后来,人们才发现,就在816核军工洞定址白涛镇以后,涪陵白涛这个地名便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816核军工为啥要修那么大?为啥要修得那么坚固?不少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它是一座可防百万吨当量氢弹爆炸的洞体”,这是解密后的相关资料所表明的最主要的目的,因为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自然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当时尚无任何炸弹可以穿透这样厚的岩石层,这样的洞体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该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00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工程浇灌了25万多立方米的混凝土,由于整个核军工洞体全部藏匿于这座大山之中,核军工洞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冬暖夏凉的巨型防空洞。只要一到洞口,便觉得一阵凉风习习,神秘莫测。
816洞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反应堆部分和废料处理部分,反应堆部分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有资料记载,816核军工洞是现在世界上已解密的第一大人工洞。整个洞穴全长有21多公里,大型的主洞有19个,根据当时核军工的需求进行了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
特别是二十层楼高的巨大空间里,设施构造星罗棋布,人们走在里面宛如一座巨大的迷宫。虽然现在仅仅只开放了部分主洞,但这里空间的非常庞大,人们难以想象在这座大山之下,竟然存在着如此精巧绝伦的机关设计。那一排排整齐而有力的标语,好像还在呐喊着人们当年军事备战的勇气和决心,而一件件保存完好的设备设施,都还保全着当年的本色,似乎把人们的记忆突然地就拉回了上个世纪70年代。
据了解,816工程规划生产的是核燃料,而不是核原料。816核军工厂现存的核反应堆,为石墨水冷反应堆,是生产、发电两用的洞内工程。洞体工程除了反应堆部分,还有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核废料处理部分,包括废水、废燃料棒等有污染物的处理。
816核工程为什么要上马?为什么又下马?
我们知道,任何大的工程和计划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816核工程也一样。816核工程,从1967年开工,到1984年停工,中国固定核设施基本都是以苏联为假想敌的。六十年代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部署了百万机械化部队,并且扬言要毁灭中国可怜的核力量。所以,中国为了使有限的核力量发挥出最大的威慑和实战作用,才修筑如此隐蔽的固定核设施。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中美关系进入友好期,苏联由于落入美国的军备竞赛圈套,并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实力大减。已经无力对中国构成全面威胁。而且中央在分析了世界形势后认为,在可预测的一段时间内,苏联不会对中国有较大威胁的军事行动。所以,果断地停止816核工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之中。可以说,中央的决定是高瞻远瞩的。因为六年以后苏联就解体了,两极格局消失,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也就消失了。
进入八十年代,人类信息水平飞速发展,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以新一代侦察卫星为标志的侦查和情报收集手段越发先进和精确,以固定发射井为依托的路基核武器,基本已经失去了作为战略威慑器的作用,固定核武器在现代化战争面前无异于靶子。加之816核工程的最大功能是制造核武器的燃料,六十年代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能够生产核武器的设施很紧缺。当时的816核工程显得很重要。但是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没有制造这类武器的必要了,所以,中央果断停止老式固定核设施的建设是明智的,是形势所需,国防所需。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公路机动,核潜艇平台,以及初步的远程核力量投送已经建立,铁路机动核力量也在计划之中,816核工程那样的设施,只能成为历史。
虽然说三线建设作为历史,816核军工洞在现在意义上来说,也只是一个被废弃的人工洞体,对于它的打造在当时尽管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但是816核军工洞这样的三线建设却成为了离我们最近的不可复制的工业遗产
如今,“816核工程”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大众开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816核工程”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工程,到“816核工程”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力地促进了涪陵老区旅游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