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色旅游

涪陵老区的12名勇士用双脚走完乌江全程

发布时间: [2024-12-23 10:55:23]

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县乌蒙山东麓,在重庆涪陵老区汇入长江。乌江从发源地至涪陵老区全长1050公里,落差1787.46米,乌江流域跨、贵、四省的46县市,总流域面积87900平方公里,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非常丰富。

  24年前,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我,作为随队记者,参加了"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活动,在60天的徒步考察中,我们一行12人背着帐篷睡袋,爬过乌江绝壁的栈道,经历过雷暴和野兽的袭击,冒险攀上悬崖考察了巴人悬棺,参加过土家婚礼的抢亲活动,沿途散发过十几万份环保宣传资料,写下近20万字的采访笔记……

 

     一、找到了乌江源头石缸洞

  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2000年,地处涪陵的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专)决定组织一支徒步考察队,从乌江的源头,宣传环境保护。这项工作由学院团委牵头,团委书记王泓具体负责实施。

    这项活动从当年的4月开始筹备,招募广告在学院张贴出来后,报名者众多,经团委严格筛选后,最终选出3名青年教师和7名各个系的学生代表共10人,还邀请了涪陵巴渝都市报记者姚彬和我,作为随队采访记者,组建了12人的"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队。

  当时,还有20多名女教师和女学生报名,学院考虑到路程太远而且要坚持徒步,便谢绝了她们的请求。考察队于2000年6月6日上午从长江师范学院出发,出发前,学院相关领导为"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队授旗,并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

  按计划,我们用4天的时间,乘汽车和火车抵达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寻找到乌江的源头石缸洞,然后用两个月的时间,沿着乌江的流向,顺着乌江岸边徒步考察乌江,从乌江的源头走到乌江的尽头涪陵。

  2000年6月9日上午,我们"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队冒着小雨,从盐仓镇开始向石缸洞行进。乌蒙高原带着天高云淡、诗意清幽的宁静扑面而来,由于没找到向导,我们在山谷中篼转了不少弯路,最终才走过河滩,穿越林地,登上石砌的小堤,两个多小时后,只见茂密的树林深处,有一个几米见方的洞口,有清泉源源不断地从洞中汩汩流出。

  这,就是乌江的源头石缸洞。

  离石缸洞最近的是一户苏姓人家,他们家已在此居住了很多代,据苏家大哥介绍,他时常看见石缸洞里冒出一些黑鱼和花鱼,特别是雨季涨水,冒出的鱼会更多。洞中流出的水随时都是清清亮亮的,天再旱,水也不会少,石缸洞附近的村民当时都在洞口挑水吃,牲畜也饮用这股天然泉水,一到旱季人们会引用这股水抗旱。

    据了解,最初确定石缸洞为千里乌江源头的,是一位名叫汪育江,原思南县文物管理所所长。1990年6月1日,他带领两个年轻助手顺乌江寻源而上,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后经多位地理、水利专家确认:石缸洞是乌江真正的源头,从而改写了《贵州省志·地理志》“乌江的干流为三岔河,乌江的源头在香炉山”的记载。

    当天上午11时,我们在石缸洞前,冒雨为乌江源头竖起了 “吸乌江之灵气,报乌江之恩泽,保护乌江生生不息”的石碑。见证了涪陵人对饮水思源的难表之情,更体现了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注。

  二、我们到了黑颈鹤和黑叶猴的家乡

   从乌江源头的石缸洞返回途中,我们来到了威宁县城。为的是去草海,了解黑颈鹤。

  草海位于威宁县城西南角,是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早在15万年以前,草海就已经形成,经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他们专门找来两只小木船,让我们深入到草海深处进行考察,船行其中,水波荡漾,绿草轻柔,碧绿如毯,好一幅如诗似梦的画卷!

  环保部门的同志告诉我们:草海是鸟的乐园,鸟的天堂。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灰鹤、白鹭、鸳鸯,还有大雁等鸟类都喜欢在这里生活。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颈鹤最为珍贵,它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科学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

  据资料介绍:全球仅存7000余只黑颈鹤。其中每年在草海过冬的黑颈鹤就达400多只。为了保护草海中的各种鸟类,草海里不允许机动船出入。遗憾的是还未到越冬的季节,所以,黑颈鹤没有回到草海,我们自然没能目睹到她的芳容。  

  而对于黑叶猴,我们之前也做了一些功淉,知道贵州沿河自治县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黑叶猴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灵长目疣猴科,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濒危物种。黑叶猴体型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刚出生的黑叶猴猴宝宝通体呈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部为黑色。随着成长30天左右绒毛逐渐变黑。

    大约徒步近50天后,我们考察队一行来到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存着几十群约544只黑叶猴,它们大都栖息在人迹罕至以及相对封闭的沟谷之中。迎接我们的是保护区内负责为黑叶猴喂食和安全的陈大哥,他向我们宣布了相关的纪律,还特别叮嘱我们不能带闪光的照相机,怕惊吓到了黑叶猴

    当天上午十时许,我们随陈大哥来到黑叶猴猴王洞外的人工投食点,按事先安排,身着迷彩服的我们,头上戴着用树枝编后的树叶帽,屏住呼呼躲在两边是大山的低凹处的树丛中,暗地里观察黑叶猴。随着陈大哥的一声悠长的哨声响起,约30多只黑叶猴,掠过树稍向猴王洞旁的投食点奔来。就在离投食点约20处,冲在前面的猴王也许是通过气味发现了我们,大叫一声后,所有的黑叶猴都停住了脚步,任凭陈大哥如何呼唤,猴群就是不靠近投放有花生、玉米、苹果的投食点。陈大哥说:"黑叶猴很聪明,但很怕生,外人很难接近它,只有我才能摸得到它。"虽然没能零距离接触到黑叶猴,但热情的陈大哥还邀请我们去他当地的老家,饱餐了一顿腊肉土豆饭。

    前不久了解到,目前全球野生黑叶猴数量仅2000多只,其中1500只生活在中国,而在贵州的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黑叶猴数量多达 850 多只。是目前中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成为世界上黑叶猴种群最大的栖息地。

    三、息烽的烽火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

    徒步到达贵州息烽后,我们的第一个目标自然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也就是息烽集中营。作为重庆人,从爱看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的永生》,知道了渣滓洞和白公馆,但对于息烽集中营,却有些陌生。

  来息烽集中营参观之后,我们才知道,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宋绮云及夫人徐林侠、孩子小萝卜头等,他们最初是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同时,息烽集中营里还关押过杨虎城、黄显声、张露萍、杨醒民、邓演达、马寅初等重要人士。息烽集中营设立于1938年11月,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关押中共要人和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

  集中营本部所处阳郎坝,其地势险要,岩壁陡峭,集中营共设监狱8栋43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义斋”为女监狱。集中营自1938年11月设立至1946年7月撤销,在近8年的时间里,这个庞大的秘密魔窟前后共关押政治犯1200多人,其中被杀害和折磨至死600余人,下落不明的400多人,幸存者仅100余人,是西南地区政治性最强、规模最大的集中营。抗战胜利后,因迫于全国人民“要求民主、结束特务政治、释放政治犯”的呼声,息烽集中营于1946年7月撤销,除杀害和释放一部分外,其余72名革命志士转囚至重庆白公馆和渣梓洞。

  息烽集中营“反省囚笼”、“水火交攻”、“辣椒穿肠”、“钻刺指甲”、“披麻戴孝”等系列刑罚,让人毛骨悚然,从中体会到那段灰暗日子的残酷。当晚,我们将帐篷搭建在了息烽集中营外面的广场上,向围上来的当地群众讲了小罗卜头、江姐、陈然烈士的故事,我朗诵的一段《囚歌》,听得大家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四、难忘徒步考察途中"抢亲"

  虽然,徒步乌江已成往事,途中的不少事情已经淡忘,但仍有许多事历历在目。那时,我们徒步乌江时常常是爬栈道,攀绝壁,实在是无路可行时,就绕道翻越崇山峻岭。我们曾遇到过雷暴而躲进岩洞避雨,也曾遭受野兽袭击而打着手电彻夜未眠。我们路过村庄时,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围观,但他们都很善良、朴实,主动给我们义务当向导,还送一些好吃的土特产给我们。

  记得有一次路过乌江的德江段的某个村子,村子里一位土家族人正在办婚礼,为大儿子娶媳妇,一位德高望众的老者得知我们的情况后,执意邀请我们加入到抢亲队伍。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我们随浩浩荡荡的新郎庞大的抢亲队伍,来到邻村的新娘家。新娘家也是热闹非凡,但大门紧闭,哭嫁的声音从吊角楼里传出,几十个人护着新娘不让男方接走,男方的抢亲队伍翻墙翻窗子都被女方家"击退",大约半个小时也不见分晓,全靠机智的新郎声东击西,搭人梯跳进院子里,用红包吸引了守护新娘的队伍,然后破门而入,背起泪水涟涟的新娘就跑,整个过程太好玩了,热情的新郎还挽留我们住了一宿,见证了土家婚礼的全过程,非常有意义。

  在徒步乌江途中,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的事,莫过于爬悬崖探索悬棺之秘。记得那是进入贵州的思南县后,得知其中乌江有一支流的悬崖上,有一排排悬棺。之前在巫山的小三峡和丰都的龙河,我们曾见过类似的悬棺。在征得当地人同意后,我们决定爬进悬崖的裂縫中,零距离地尝试一下考古的滋味。我们想了好几种方法接近悬棺,最后领队王泓决定从山顶系绳吊人至裂缝处在几位当地人的帮助下,考察队的两名身强力壮的学生,身上梱着粗粗的绳子,由我抓住绳子的另一头,慢慢往下放。结果放至100米左右时,两人已接近悬棺了,可无论如何都靠不近悬棺,因为悬棺上方的石岩是向外突出的。两位学生只能凭肉眼看后向大家汇报:棺盖已腐烂并被打开,棺内有头盖骨和几根大骨,棺内还有一个疑是老鹰做的窝……

  我和姚彬美其名曰是随队采访的记者,可实际上并没发表几篇文章,除了和重庆主城的报刊缺乏联系外,主要是沿途的手机信号很差,一篇好的新闻,常常要等好几天后,偶尔路经乡镇时,才能找到传真机发稿子,用稿率自然不高。但有篇稿子在中国青年报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至于我们的队长王泓,一年后被国家骋为赴可可西里考察团的团长,应邀到多所高校举办环保讲座,还收集到了不少的地方志书。

  经过艰难爬涉,"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队终于进入重庆境内的乌江段,我们很激动,沿着酉阳乌江边的龚滩古镇往下,穿过王坨峡,进入彭水,再从彭水顺江而下,过江口、武隆、土坎、羊角碛。历时60天,2000年的8月9日,最后抵达我们的家乡---乌江与长江交汇的涪陵城,父老乡亲们还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仪式。

  回望24年前,我们从乌江源头历经艰辛,徒步抵达老区涪陵城,当看着这条涓涓细流最终演绎成浩瀚大江时,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神秘,什么是壮阔,什么是震撼!(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