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姜鸣凤
姜鸣凤给婆婆洗脸
【阅读提示】她结婚时,丈夫家住的是茅草屋,公公瘫痪在床,婆婆双目失明。21年来,丈夫在外打工,她一边照顾公婆,一边起早贪黑地劳作。用背篓背建材盖起三间新房;每年耕种10多亩耕地,收获稻谷4000多公斤、红苕3000多公斤,同时,还要喂猪养牛和上山打作燃料的木柴。她就是黔江区沙坝乡西泡村5组村民、被村民称为“好媳妇”的姜鸣凤。
“你一天在山上弄8捆柴回来,光走路就要来回走8个钟头,还莫说身上要背100多斤重的柴,你是不是想把自己累死呀?你真是憨哟,真是傻哟!”
“如果不趁天色好,多弄点柴回来,下雨下雪后,家里就没有火烤。到时就算我们熬得住,但妈啷个受得了嘛?”
25日,天晴。在黔江区沙坝乡西泡村5组小地名叫枫香堡的山谷。9时许,记者走到村民庞友海家的院坝,就听见他和妻子姜鸣凤在“吵架”。原来,在乡里一建筑工地打工的庞友海,回家来取换洗衣服时,看见屋角堆了8捆柴。当母亲告诉他,是姜鸣凤用一天的时间从山上弄回的时,就对姜鸣凤发火了。
“架”“吵”完后,庞友海拿起姜鸣凤收拾好的换洗衣服,又出门打工去了。姜鸣凤则把双目失明的婆婆焦辉菊,搀扶到院坝晒太阳后,背起背篓,扛着锄头,下地去挖红苕去了。
不嫌婆家贫
“记者同志,不是我夸自家人,我这儿媳是世上少见的好闺女呀。”姜鸣凤挖红苕去后,焦辉菊向记者夸起姜鸣凤来,并竖起右手的大拇指。
姜鸣凤是沙坝乡脉东村村民,身高1.7米左右,人也长得漂亮。1989年,经人介绍,姜鸣凤认识了西泡村村民庞友海。那时,庞友海家住的是茅草屋,家里如果来了客人,连多的碗筷都没有,加上父亲庞孝慈重病在身,母亲焦辉菊双目失明,家庭成了贫困户。 “我当时断定鸣凤会嫌我们家贫,不会嫁给友海。”焦辉菊说。
让焦辉菊没想到的是,没多久,姜鸣凤就与庞友海建立了恋爱关系。这时,姜鸣凤的亲朋好友都来劝,要她与庞友海断绝往来,不要往“火坑”里跳,但被姜鸣凤拒绝了:“我看重的是他的品行,家庭的贫困面貌可以慢慢改变。”
1990年,姜鸣凤与庞友海结了婚。 婚后,庞友海去了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姜鸣凤就在家里耕种、干家务和照顾公公、婆婆。
背篓背来三间屋
“我们现在住的这3间屋,是鸣凤用背篓背来的。”焦辉菊用走路拄的木棒指了指身后的住房说。
姜鸣凤从嫁给庞家的那天起,就成了大忙人。她每天都是天一亮就忙起,晚上还要忙到大半夜。生了孩子后,她就背着孩子种地、干家务,把过去一团糟的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姜鸣凤还把卖猪的钱和庞友海打工的钱积攒起来,用于修建住房。几年后,他们家就积攒了几万元,并请来工匠开工建房。由于不通公路,建房的材料要用人工到西泡集镇上去搬运,于是姜鸣凤每天除了给工匠做三餐饭外,就用背篓去背建筑材料。
西泡集镇有三四公里山路,来回一趟要走1个多小时,而姜鸣凤每天要跑10多趟。那段时间,她每天都是从集镇上背一回材料回来后天才亮,天黑了,还要打着手电去背一回。她每一回要背五六十公斤重,每背一回都累得满头大汗,把背篓放下后,就用手连连捶打腰杆。“我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受到她辛苦的样子。”焦辉菊说。
就在新房即将落成的一天,姜鸣凤在工地上搬运材料时,突然眼冒金花,头一晕就倒在了地上,过了好一阵才苏醒。“当时,差点把一家人吓死了。”焦辉菊说,后来经医生检查,姜鸣凤是因劳累过度染上了头晕症,“以后几乎每年都要病发一次。”
经过半年的努力,建起了3间新房,让一家人告别了多年住茅草屋的历史。记者看到,庞友海的家里摆放有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电,“这些都是鸣凤来后,她挣钱来买的。”焦辉菊说。
弱肩撑起一个家
中午时节,姜鸣凤背着红苕回来了。她把装红苕的背篓放下后,没有坐下来歇气、喝水,而是径直走到厨房做午饭去了。“鸣凤为了我们这个家,付出得太多了。”焦辉菊说。
庞家只有五六亩耕地,但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姜鸣凤又把一些打工村民的撂荒地租了过来,耕种面积达到了13亩。“10多亩地,至少要五六个劳力才耕种得出来,鸣凤却一个人耕种出来了,可以想象她受了好多苦。”焦辉菊说,有一天,姜鸣凤在给她洗脸时,她摸到姜鸣凤的手,感觉到姜鸣凤手上的干茧是一层叠一层。她摸姜鸣凤的脸时,感觉到姜鸣凤脸上有了好多皱纹,“当时,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
农村里的活最苦的是栽秧打谷。弯腰栽一天秧苗后,腰杆一伸就痛得难受;抱着结满稻穗的稻草打谷,手臂挥舞一天后抬都抬不起来。然而,姜鸣凤仅用七八天时间就把9亩多稻秧插到了田里。姜鸣凤采用的是科学种田,9亩多稻田可打谷70多担,计4000多公斤。打谷的时候,她是自己割稻自己打谷,一天要打谷5担,计300多公斤,10来天时间就把9亩多稻谷打回了家。“3个劳动力一天也只能打那么多谷子。”焦辉菊说, 今年打谷时,姜鸣凤累晕倒在田里了,还在医院去输了两天液。
说到姜鸣凤的能干,庞友海的叔叔庞孝念也是赞不绝口。姜鸣凤的红苕地在山坡上,来回要走一个小时。她一年要栽四五亩红苕,要挖3000多公斤。为了抢在霜雪前把红苕挖回来放进地窖,她一天要挖500多公斤红苕,然后用背篓分八九次背回家。“就是一个大男人,一天也难以做出这么多活来。”庞孝念说,莫说把1000斤红苕挖出来,还要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回家,就是空着手走八九个小时的山路,也让人走得脚陂手软。
庞孝念把记者带到姜鸣凤养猪的猪圈。记者看到,圈里关着4头生猪,有两头肥猪分别有200多公斤重,猪圈旁边还关着一头耕牛。由于姜鸣凤没有足够的本钱买一头耕牛来喂养,就与几个村民合养了一头耕牛,一年中要把耕牛牵到家里来喂养几个月。“鸣凤一天要干那么多地里的活,还养猪喂牛,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庞孝念说,如果没有姜鸣凤撑着,这个家早就垮了。
细心照顾公婆
说话间,姜鸣凤把中午饭做好了。她把焦辉菊搀扶进屋,用热水为焦辉菊把手、脸洗干净后,才把饭碗递给焦辉菊。吃饭间,她不时给焦辉菊夹菜,焦辉菊吃完后,又给焦辉菊递上茶水。“鸣凤嫁到庞家后,20多年来,一直是这样照顾着我的嫂子,比亲闺女还照顾得周到。”村民庞孝念说。
姜鸣凤嫁到庞家时,婆婆焦辉菊已双目失明,公公庞孝慈也重病在身,不久就瘫痪了。然而,姜鸣凤并没有嫌弃公婆,而是悉心照料着。“鸣凤手上有了钱,首先想到的是给公婆买好吃的和添置新衣服,而从来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连去赶个场,也不忘给她公婆买点水果回来。”庞孝念说。
当地交通不便,煮饭、取暖都是烧木柴。每年的九月,姜鸣凤就要开始筹备公婆过冬烤火的柴禾。山上的荆棘多,姜鸣凤每去弄一次柴,手上就要被荆棘划几道伤口;山上的陡岩多,背柴下山时一不小心就要摔倒。“有一次,在弄柴时就摔下陡岩,把脚崴了,痛了一两个月才好。”庞孝念说。
姜鸣凤弄柴的山来回要走1个多小时,而她一天要在山上弄七八捆柴,还要把这七八捆柴都背回家,每捆柴重五六十公斤。一天下来累得她坐在椅子上就不愿动,像身上的骨头散架了一样。“我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公婆有衣穿、有饭吃,冬天有火烤,我心里就踏实。”姜鸣凤说。
焦辉菊把记者带到她的房间看,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老人睡的席梦思床,还有电热毯。“这是鸣凤刚给我买回来的新棉袄。”焦辉菊从衣柜里摸出一件带花棉衣说,她是前世修得了好福气,才让她今生得到了一个好媳妇。
“闺女,是你的悉心照料,让我多活了10多年呀。”2006年9月,81岁的庞孝慈病逝,去世时庞孝慈感激地对姜鸣凤说。
我永远是婆婆的“眼睛”
姜鸣凤吃完中午饭,收拾好厨房,又把焦辉菊搀扶到院坝晒太阳。然后,又背起背篓,扛起锄头去地里挖红苕,记者也跟了过去。她走路很快,记者要小跑才能跟上。到苕地后,她挖红苕,记者就帮她把挖出的红苕往背篓里捡。
“婆婆也是妈,我就应该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婆婆,为她敬孝。”姜鸣凤说,庞孝慈去世后,焦辉菊失去了依靠,姜鸣凤就成了婆婆的“眼睛”。婆婆生病了,姜鸣凤就去请医抓药;婆婆渴了,姜鸣凤就给她倒水喝;婆婆要晒太阳,姜鸣凤就把她扶倒院坝里;平日还要给她擦身子、梳头。有一次,姜鸣凤干活回来,看见婆婆在偷偷流泪,她看出是因为没有人和婆婆说话,她感到孤独。从此,不管家里的活路多么忙,姜鸣凤每天都要抽空和婆婆摆一阵龙门阵。
姜鸣凤的女儿和儿子双双上高中后,丈夫打工的收入维持不了家里的开支,她也有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前年,她试着到黔城一家超市应聘后,收到了聘用通知。接到电话通知时,她正在给婆婆洗脸,看着婆婆布满沧桑的脸和失明的双眼,她关了电话,放弃了进超市的机会。“我不能走!”姜鸣凤说,如果她走了,婆婆就失去了依靠,婆婆就会挨冻,就会受饿,那样,她就亏欠了婆婆,对不住婆婆。
记者在与姜鸣凤的交谈时发现,她说话的声音有些卷。原来是几年前,她患牙痛,因忙活路耽误了治疗,后来牙齿烂掉了好几颗,“说话也就不关风了。”姜鸣凤说。
“别人都说我对婆婆好,其实这是当媳妇的应该做的。人都会老,老了就要晚辈照顾,天经地义。”姜鸣凤说,这些年来,她从不在别处夜宿,即使是在外面办事很晚了,她也要赶回家。“我一天看不到婆婆,心里就不踏实。”
21年来,姜鸣凤与婆婆之间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她去干活后,只要天黑没回家,婆婆就会在院坝里等着她,婆婆还能分辨出她的脚步声。“我的愿望就是永远做婆婆的‘眼睛’,希望婆婆健康长寿。”姜鸣凤说话时,停下手中的活,望着远山,让山风吹拂着她坚毅的脸。
“该回家煮晚饭了,婆婆晚饭吃晚了,睡觉就不舒服。”太阳滑向了西山,姜鸣凤背起一大背红苕向山下走去。于是,大山里亮起一道美丽的风景。
(首席记者 杨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