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父老乡亲多年来的关心帮助,是你们让我告别了贫穷,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真诚地敬大家一杯……”近日,石柱自治县一酒店内,中益乡全兴村的马兵热情宴请来自老家的亲朋好友。原来,马兵小小年纪便外出打工,结果是两手空空。后来回到家中,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来到县城靠搓麻花维持生计,并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盲目打拼终无果
马兵很小就随打工大军南下广东,后又转战浙江,到过新疆,走过祖国的好多个省市区。“打工期间,在外面住过街头,宿过树下,睡过坟头,吃过祭祀用的供品。”马兵说,最艰难的时候,一天还吃不到一个馒头。他进过私人开的小厂,当过砖瓦工,当过卸货员。
在外打拼的日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煎熬,都想回到爸妈的身边,因为那儿才是幸福和安全的港湾。马兵也一样,经历过一系列的磨练,略显疲惫地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最温暖的地方。
马兵家中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父母虽然喂了10多只羊,那毕竟是全家人的希望,自己不可能独享。休整了几天,马兵只能再次离家,重新启航。
麻花点燃新希望
1999年春天,马兵来到石柱县城,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外面闯荡的时候,跟师傅做麻花当过下手。他努力地回忆着生产麻花的全过程,尝试性地做起了搓麻花卖的小本生意。
“每天天不亮,我就挎着自己手搓的麻花走街串巷,不停叫卖。”马兵说,由于他的麻花香脆可口,价格便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渐渐地,马兵的麻花便有些小有名气了,自己的收入也渐高了。他决定留下来。
“马麻花”,一个近似绰号的叫法,没有让马兵伤心,倒让他得到了美好的姻缘。2001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一个能干贤惠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从此,翻开了马兵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夫唱妇和生意好
结婚以后,马兵的干劲更加十足。“马麻花”的口碑很好,经常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马兵想,靠这样走街串巷地叫卖,也不是一个事。他和妻子商量,应该扩大一下生产规模,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经营门面。
于是,他们租了一个门面,添置了一些生产设备,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了麻花的生产规模。没想到,生意还是那样好。
2008年,马兵认为,靠单一地生产麻花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于是学习生产蛋糕。他学了制作蛋糕的方法后,第一次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好,这可乐坏了夫妻俩。
生意红火了,收入也丰厚了。 2011年,马兵终于如愿以偿,在县城买到了向往已久的电梯房。“十年淘到一座房,再来十年呢?”马兵笑了笑,好像在规划下一个十年的蓝图。
注册商标上规模
有了技术并且赚了钱的马兵,并不保守。2010年春节,他回到老家中益乡官田街上,花了三天时间,无偿地手把手地教会了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留守妇女向可英生产蛋糕的技术。如今,向可英的蛋糕生意也非常红火。
“我将进一步努力,把自己的麻花搞成一个品牌,让自己的麻花‘有名有姓’。”马兵悄悄透露,他正在着手申报“马麻花”商标,并壮大生产规模,让“马麻花”接轨当地旅游业。
(特约记者 谭华祥 通讯员 陈晓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