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邹训海获得“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从北京载誉归来。领奖归来第二天,他像平常一样,提前来到黔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业务大厅,仍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
荣誉属于集体
邹训海现为黔江区人社局社会保险公共业务科科长,他是18日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上,受到表彰的100名先进工作者之一,重庆仅有2名。
“能评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老百姓对我这些年工作的肯定,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21日,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业务大厅,邹训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获得这个殊荣,首先要感谢局领导对他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更要感谢和他朝夕相处的同事,没有他们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他今天的荣誉。这份荣誉,应该是黔江区人力社保系统全体职工的集体荣誉。“对我今后的工作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鞭策我在新的一年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部队执行任务触雷负伤
今年44岁的邹训海出生于阿蓬江镇,土家族,1987年参军,他所在的新兵团当时进驻在中越边境的云南某地,主要负责边境巡逻和防守。1989年4月9日上午10时左右,邹训海在执行任务时触雷负伤,伤残程度为“二等甲级”。右小腿截肢后装了假肢,后在部队担任总机班班长,于1992年6月入党,12月退伍。在部队期间,邹训海连年获得“优秀士兵”嘉奖。
业务骨干获全国先进
1993年6月,邹训海退伍后被安排到原黔江县社会保险局工作,主要负责全县养老保险和大病救助的统筹工作。不到半年,他就从一个新手逐步成长为政策熟、能力强的业务骨干。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初期,由于黔江很多企业及职工对政策不理解,邹训海和同事们一道,走遍了县城所有企业,一家家反复算细账、做工作、讲政策等,把养老保险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长期在大街小巷里走,邹训海安有假肢的右脚走路的时间长了,里面就隐隐作痛。脚还经常被磨破皮,晚上回家敷上药后,第二天又按时出发。
当时科室人员少,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邹训海没有任何怨言,从不在领导面前叫苦。单位领导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必须要尽责,不能影响离退休人员和参保职工的利益。”
“近20年来,他一直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从没失误过,从一名门外汉成为骨干,甚至是专家。”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社保局局长许建波说,在每年单位民主测评中,邹训海在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工作成绩等方面都过得硬,连续5年被系统评为“优秀公务员”,连续10年被区上和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近期被评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
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同事的眼里,邹训海不仅是科室的一个“百事通”,更是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他的脑海里装的是一部关于黔江社保工作的大百科全书,“政策、文件、参保单位等都记得一清二楚”。这一点得到了证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出的不仅是文件内容,甚至连文件号都说得清清楚楚。
“政策、文件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必须要理解、吃透。”邹训海笑着说,社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适用人群多,仅靠对文件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比如说养老保险,每个人因工龄、工种、退休年龄、缴费年限等不同,对应的养老金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件、政策吃透。
“邹训海每天上班比别人来得早、走得晚,已成为他近20年工作的惯例。不管是以前做一般员工,还是后来担任科长,他都总是任劳任怨。”一起上班的同事袁媛说。
百姓心中的“活雷锋”
离退休人员安居到哪里,社会化管理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在邹训海和同事的努力下,黔江每年为全区企事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征地农转非人员发放养老金3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做到了“不拖一天、不欠一分、不漏一人”,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党和国家为离退休人员提高的待遇政策,得到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的真心称赞。
12月中旬的一个上午,舟白街道一位80岁高龄的老婆婆找到邹训海,要求其立即解决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的问题,而办理过程需要时间,邹训海和同事向老人讲政策、讲流程,最终劝服了老人回家等消息,并给老人100元钱让其乘车回家。
面对群众的疑问,邹训海总是耐心地讲解。白天上班时间不够用,他就把老人们的电话和住址留下,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家访为这些老年人宣读、讲解相关政策。
“记得在给退休老人发工资卡时,有少数老人行走不便,我看到邹训海是抽下班时间,按照其留下的电话和地址一家一家地送,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家住城东街道的李天富老人说。
如今的邹训海坐在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大厅,总是以一张笑脸迎接前来办事、咨询的群众。他的工作宗旨是:“让群众带着疑问来,看到他们满意而归。”(记者 李诗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