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人物

洒向山村都是爱

发布时间: [2013-01-18 07:58:39]

卷首语

  他是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普通得如同灿烂星河中一颗不知名的星星。他一个人坚守偏远山村小学22年,尽管年过半百,尽管条件艰苦,尽管身体欠佳,却真实地感动了山城万千民众,他就是201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获得者——重庆市酉阳县五福乡黄角村小教师白远良。

 
22年扎根村小,平凡之中孕育伟大
  第一次见到白远良,他正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备课。一头浓密的头发已泛起银丝,一件咖啡色的夹克,一条灰白色的裤子,更像是一位朴实的山民。唯有那副老花镜和睿智的双眼,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传授知识、播种希望的教师。
  白远良任教的黄角小学,位于五福乡和车田乡交界的天龙山脚下,是五福乡最偏远的学校。曾在此代课的老师都因无法接受艰苦的条件和微薄的薪酬,最终都选择了离开。村里每年都为请老师而发愁。
  1983年,只有初中文凭的白远良第一次拿起了教鞭,当上了代课教师,从此与山村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当时代课金只有微薄的20元。
  1989年秋,当时中心校领导要求白远良将班上的学生转到中心校就读。多年与学生朝夕相处,白远良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彼此都舍不得。连续几天,他长时间躺在学校旁的山堡上,仰望天空,默默不语。
  但白远良最终还是含着泪水将学生们送到了中心校。他语重心长地劝导孩子们:“路程远了点,没事,辛苦一下就过来了。到中心校读书,有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条件,大家应该感到高兴。”
  那一年,由于种种原因,白远良辞去了代课教师一职,远走他乡打工挣钱,但他仍时时牵挂着学生们。
  1997年秋,外出务工7年的白远良回到了家乡。那时,黄角村小已变得残破不堪。开学时只招到2名学生,也迟迟找不到教师来上课,乡上和村上都打算把学校撤了。为此,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村民们着急了:到中心校读书要走两三个小时,孩子们太小,怎么办?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位老师长期在这里任教。思来想去,他们又想到了白远良。在村民的要求下,村支两委出面再次邀请白远良“出山”。
  “再苦再累,不能让娃儿们遭孽!”白远良毅然放弃了外地挣钱的机会,再一次走上了三尺讲台。
 
一生辛勤耕耘,留下身后一片赞誉
  白远良总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行为上出现偏差,他会严厉地批评纠正;学习上遇到难题,他总是耐心辅导讲解;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会无微不至地关心……
  白礼华的母亲是个聋哑残疾人,家庭特别贫困,父亲在其半岁时就外出务工。由于长期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伙伴在一起玩耍,白礼华四五岁时还不会讲一句完整的话。对于这样的孩子,许多老师唯恐避之而不及,而白远良却并未嫌弃。白礼华到该入学的年龄了,白远良几次上门动员其母亲送孩子去上学,但都因无法沟通和他妈妈本能的戒备而未能如愿。最后,白远良千方百计联系到白礼华父亲,反复做思想工作,白礼华才得以顺利入学。白远良对白礼华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如今白礼华已基本能与人正常交流,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
  1992年的一天,班上的白艳玲、王志树两个孩子因在家吃了腐烂变质的食物,在课堂上呕吐不止。白远良安顿好其他学生,立即将两名学生送往五福乡卫生院。因送治及时,两名孩子终无大碍。而白远良却因走得太急,导致左脚伤痛加剧。有人说:“何苦呢,随便叫个人送来不就行了?”他却说:“我是老师,有义务关心照顾学生。再说,交给别人我也不放心啊!”
  一次,班上名叫白小月的女生被蛇咬伤了无法上学,白远良每天放学后就跑到她家里给她补习功课,辅导作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不让学生辍学,白远良经常从微薄的工资里给学生垫学费,有的到现在都没有收回来,而他却悄悄地烧掉了那些欠条。
  近年来,白远良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每天给孩子们做午饭。每天早晨,他都会到自家的鸡舍里拾几个鸡蛋,到自家的菜地里摘点蔬菜,背上自家种的大米,到学校给孩子们做午饭。每天中午,他提水、拾柴、洗菜、切菜、生火、做饭、盛饭、洗碗、打扫卫生……忙个不停,很是辛苦。白远良却说:“国家政策好,为农村孩子补助生活费,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辛苦一点没什么。”
  2009年是白远良一生中最灰暗、最痛苦、最不堪回首的一年。那一年里,他的妻子、父亲、母亲先后病重入院。那一段时间,他每天放学之后跑很远的路到医院去照顾病重的亲人,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返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中途没请过一天假,没耽误过一节课。后来,三位亲人相继离世,对白远良打击很大,但他丝毫没有影响自己的工作。
  2001年是黄角小学学生最多的一年,当时有三个年级81名学生。由于缺老师,白远良不得不挑起“三级复式”的教学重担,给这个班级上完课又给那个班级上课,教完语文又教数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之前,白远良学历不高,也没受过正规和专业的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尝试模仿当年自己的老师教学时的方法教学生,一有机会就向中心校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他还结合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村小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他上课用普通话,上音乐课时还能用简谱拼唱。在像他这样年纪的村小教师中,这是很难得的。
  由于白远良勤学苦钻,工作认真,他所带的班级教学成绩常常名列全乡前茅。就是在他教“三级复式”时,学年统考成绩的及格率、优生率、平均分均列全乡同年级第一名。为此,他也曾多次被评为县、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白远良的左脚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过伤,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脚肌肉轻度萎缩,承受不了重力,每次背的重量不能超过30斤,且时间也不能太长。由于交通不便,每学期的教科书和作业本都需要白远良从中心校用背篓背回黄角小学。2003年秋季开学时,连续几天阴雨绵绵,道路湿滑不堪,白远良就用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将书本包好,放进背篓,拄上拐杖,在泥泞之中艰难跋涉,来回4个多小时,这样连续背了3天才背完。
 
心怀感恩之情,甘愿奉献最后余热
  白远良在黄角村教书二十多年,很多村民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在村里很受村民们的尊重。
  由于学校远离集镇,白远良一人坚守学校,村民会不定期送来自家菜园里产的蔬菜;村里山高缺水,村民们有空时会帮他挑水;农忙时,还经常帮他抢种、抢收;他腿脚不便,开学时村民们就帮他从中心校背书本回学校……
  白远良家境贫困,2009年三位亲人病重期间,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乡中心校的同事们就为他捐款3200多元。当时,他的儿子、女儿还在上初中,好不容易凑足了学费,生活费却没了着落,村民们就自发为他的孩子们凑了1000多元生活费。大家今天一句安慰,明天一句鼓励,为他抚平心灵的伤痛,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
  2007年,是白远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这一年,重庆市出台了“代转公”招录考试政策。白远良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对教育的执着坚守,成功搭上了这一趟“幸福快车”,当上了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但白远良并没有因此懈怠。他说:“党和政府关心代课教师,给我们落实政策,我们更应该努力工作!”
  白远良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说:“我只是种一下棵树苗,而我的乡亲、领导、同事却为我撑起一片绿荫。我唯有努力工作,教好学生,才对得起大家!”
  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黄角村小的生源越来越少了。目前,他的班上只有4名学生。白远良说,只要还有一名学生,只要村民们还需要,只要这个学校还存在,自己就会一直坚守下去。
  黄角小学操场周边,有一排松柏,那是多年前他亲手栽种的,现已长得郁郁葱葱。从代课教师到公办教师,从每个月20元代课金到2000多元的工资,白远良一个人坚守了22年。虽已年过半百,但他一如那一排松柏,长期扎根山里,虽然土地贫瘠,却依然生机勃勃,永远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