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种了100亩烤烟,毛收入30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有25万元。都是因为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我的收入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5月15日,在黔江区水市乡水市社区3组一烤烟大棚里,烤烟大户、科技带头人李安江正指挥几名季节工有条不紊的移植烤烟苗。
1974年,李安江出生在水市乡水市社区3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从李安江记事起,家中生活就拮据,一度靠吃低保过日子。正是因为饱经没文化的苦累,父母勒紧腰带供李安江读书,他也很争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年寒窗,李安江有幸考上了中专,这在当时的小山村也是个大新闻,在村民看来,李家娃儿长出息,以后要吃皇粮啦。
1996年,李安江中专毕业后,作出了让全村人都意想不到的的决定:返回老家当村民。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放着当教师的机会不去干,回家当最没地位的农民,当时好让我抬不起头哟。”提起那段往事,李父仍记忆犹新。
原来,李安江自有个人的打算。当时的黔江区烤烟产业方兴未艾,从老辈人种烤烟开始,从来都是靠天吃饭,管理粗放,造成烤烟品质低下,经常只能拿到集市上低价零售。在中专时期,颇有头脑的李安江时刻琢磨着如何把烤烟做成乡亲们的致富产业,并利用假期前往云贵一带实地考察,触动很大,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新技术。
返乡务农后,李安江不顾家人反对,从不多的田土中,拿出3亩试种烤烟。“烤烟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乡亲种烤烟都是栽植几分地,卖不出去就留着自己抽,我是震撼于云贵一带的规模栽植,虽有几分担心,但技术在手,还存有三分侥幸的嘛。”李安江回忆道。
水市乡是黔江区有名的烤烟大乡,农民长期有种烤烟的传统和历史,但长期以来的种植方式不当,烤烟产业始终没能成为当地群众的支柱产业。
第一次种烤烟,虽然理论知识很丰富,李安江却丝毫不敢松懈,全身心扑在烤烟上,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耕耘劳作,他的3亩烤烟产量喜人,赚了4000元,这在当时无异于一颗炸弹,在全乡引起来强烈反响。
自那以后,前来讨教和参观的烟农络绎不绝,李安江都是来者不拒,将所学知识倾囊相授。“安江是好样的,把烤烟做得有模有样,收益一年更比一年好。”李安江邻居高兴的告诉笔者。
第二年,李安江说服了父母,把家中的田土全都拿出来种了烤烟。“娃儿就是胆子大,以后家里吃米都是靠买了。”李安江父母说道。
1999年,黔江区在重点乡镇普及推广地膜烟实用技术,通过实行商品化育苗、配方化施肥、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烘烤的现代烟草农业标准技术,提升烤烟的种植效益。在村民纷纷犹豫之时,李安江率先垂范,不仅把自家地里栽植,还把几户的荒地承包过来,一股脑栽植了20多亩烤烟,一举成为全村最大的烤烟种植户。
黔江区科协负责人介绍,正是看到李安江种植地膜烟赚了大钱,其他烟农纷纷仿效,这一实用技术很快在全乡范围内得到普及应用,地处边陲的水市乡也在短时间内一举成为黔江区烤烟乃至渝东南烤烟第一大乡。
从那年开始,李安江种烟的效益逐年增加,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烟能手和科技带头人。有了钱后,李安江在城里买了一套大房子,并装饰一新,把父母亲全接进城里去住,为了方便管理烤烟,他还买了一辆小轿车,每天来往于城里和水市之间。
路慢慢其修远兮。先富起来的李安江不忘当时的心愿,他将多年种植烤烟的经验熟记于心,全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乡亲,还经常深入乡亲的烟棚,手把手现场指导技术。
在李安江带领下,烟农尝到了种烟的甜头,水市社区的很多农户开始跟着种烤烟,逐渐成为了全区知名的种烟大村,村民们靠种植烤烟摆脱了贫困,纷纷建起了楼房,不少村民更是买起了小汽车,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今年我雇了5个季节工,连续奋战了数周,已经移植了90多亩,还有几亩这2天就完工了。你看今年的烟苗多茁壮,纯收入不会低于25万元。”李安江看着工人们把一株株烟苗种下,信心十足的告诉笔者。(通讯员 薛根柱 邓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