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区苗家姑娘手工刺绣重放异彩
(本刊讯 特约通讯员刘发生、文明报道)刺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用脑、用智慧,用金丝银线编织而成的服装、服饰、床上用品等用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美术品。苗家刺绣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西部武陵山区的秀山土家苗寨,苗家刺绣却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以手工编织服饰和裙兜为主。
如今,苗家刺绣有了新希望!
在县政协委员董创英等人的支持关注下,秀山民族村晶铢苗绣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4月初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石胜成说:5月上旬正式生产营业。全力打造“绣娘经济”,走“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的新路子,让苗家姑娘手工刺绣重放异彩。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是重庆市唯一保留有苗族语言文化、本民族风俗习惯、服装服饰、儿童双语教学的苗族村寨。寨里民风纯朴、风光旖旎。苗家姑娘手工刺绣堪称一绝,家家都有苗族服装、服饰、床上用品等刺绣用品,尤其是思兰卡普(注:苗家刺绣花铺盖),更是苗家姑娘出嫁的随嫁珍品。
多年来,梅江镇民族村的手工刺绣虽然美丽动人,深受人们喜爱,但是一直是松散结构,自生自灭,有的手艺甚至后继乏人。
秀山县政协委员、梅江镇副镇长董创英,十分关注民族村刺绣工艺发展,经常在多种场合呼吁:要发扬光大民族工艺,重视苗族手工刺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如何发挥民族工艺,团结山寨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县政协委员董创英多年的心思。去年以来,董创英多方奔走,向人们介绍苗家手工刺绣的优秀产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关注。得到县政协、梅江镇政府、县发改委、民宗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得资金、政策、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点帮扶。
董创英还协助合作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标准,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制度;产、供、销服务“一条龙”机制;激发苗族群众的热情和干劲,为绣娘解决创业初期遇到的各种困难。
聘请获全国刺绣金奖的湖南“绣娘”吴金荣,为合作社的“绣娘”传授刺绣技艺。现场培训刺绣设计、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的电脑印花、花线、木工工艺等技术。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以刺绣产业为品牌,提升民族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晶铢苗绣专业合作社己有“绣娘”56人,正接受吴金荣等老师的教授指导。合作社的厂房、纺架、布匹、纺线等基本到位。
“绣娘经济合作社”,苗家姑娘的手工刺绣,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在武陵山区的秀山土家苗寨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