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可以!”
记石柱县沙子镇“爬着走路”的养殖大户谭启树
谭华祥 文
他很矮小,是个弓背猫腰、手脚并用“爬着走路”、身高不足60厘米的“小矮人”;他很有影响,中央电视台《致富经》、《当代党员》、《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中新社、人民网等众多知名媒体,都刊播过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传奇故事,他成了感动全国的“一尺男儿”。
他,就是获得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表彰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沙子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爬着走路”的养殖大户谭启树。
这个不足两尺高的汉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两岁多就患上小儿麻痹症
1973年3月8日,谭启树出生于沙子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75年7月,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医生说:“这孩子即使不死,能够站起来的希望也等于零,除非有奇迹发生。”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在接下来的5年中,父母抱着他四处求医,期待着“奇迹发生”。正规医院不行,就找民间草药郎中,周边的所有医院,都留下了谭启树父母的足迹。为筹集医疗费用,谭启树母亲李光财将自家养的年猪卖掉、鸡蛋卖光,但倾尽家中所有,谭启树的双腿仍然麻木无知,并一天天萎缩……
奇迹没有来临,谭启树最终还是没能站起来。
坚持“爬行”到学校读书
对于残疾的谭启树来说,成长是苦涩的。
当别的孩子蹦蹦跳跳的时候,他只能用双手提着两条毫无知觉的双腿一步一步挪动。哥哥姐姐走进了学校,渴望上学的谭启树却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向父母要来纸笔写写画画。
为了让他不寂寞,早已远嫁的姐姐卖了家中的年猪,从县城买回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谭启树觉得十分好奇,一天到晚看个不休,可是,他弄不明白电视里的人在说些什么。谭启树这才想起要读书识字,苦苦哀求父母让他去上学。
1987年9月,15岁的他终于走进校门,到离家大约两公里处的碗厂小学读二年级。出于对读书识字的渴望,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每天坚持“爬行”到学校读书。
15岁的他和六、七岁的孩子同班,却因为个子太矮不得不坐在第一排,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让他如坐针毡。就这样坚持了三学期,谭启树能够看懂电视了,也能够慢慢读报纸了,还学会了使用字典等工具书了。
正在父母替他高兴,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的时候,他突然又不去学校了。父母急了:“是不是在学校受了委屈?”“没有,是我自己不去读了。”
当时,他没有给父母说实话。原来,与其他同学年龄的巨大差距,加上孩子们有意无意的白眼,让他很难融入集体。
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已经四处举债、家徒四壁。考虑到家里的沉重负担,谭启树决定不读书了,回家养鸡,给自己找条出路。
拖着残躯做买卖备尝辛酸
光阴荏苒,逐步成人的谭启树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
他通过收听收音机、看电视等方式多方收集信息,决心找到合适的“营生”自食其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像一般残疾人那么单调和乏味。
谭启树初次创业是从养鸡开始的。那年他只有17岁,他用自己家的鸡蛋和母鸡,根据电视上的讲解进行操作, 10个鸡蛋孵出了8只小鸡。
抛开浪费的两个鸡蛋,一次只有8只小鸡,一个月左右的孵化周期,何时才能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达到电视中的规模化养殖呢?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放弃养鸡的打算。
随后,他又在电视上看见广州某军区养猪函授广告。1991年,他参加了广州某军区生猪养殖函授学习班,并开始试销广州军区生产的“翠竹牌”生猪饲料添加剂,后来又扩大到猪饲料销售。
更令人称奇的是,1994年1月,连走路都是问题的他,竟然离开家乡,远赴四川资阳推销猪药。可惜出师不利,刚去不久,就因当地一场大规模整治风波失去发展空间,只好铩羽而归。被迫回家后,谭启树转而经营起了黄连、农副产品买卖之类的小本生意。
拖着残疾的双腿,走路都不容易,四处奔波做生意就更难。“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我遇到不少辛酸的事,尤其是乘车,几乎每次都要等两三个小时才有车愿意让我爬上去。”谭启树说。
“1997年7月28日,我在一个前不着店、后不挨院的地方买下73公斤黄连,正在等待雇请的车辆搬运时,陡降瓢泼大雨。我自己搬不动黄连,只好把外衣脱下来盖在上面,自己蜷缩在旁边,全身都被雨水湿透了。”谭启树话里充满了辛酸,“由于行动不方便,我在雨中起码淋了3个小时。”
“他做生意很老实,乡亲们都愿意和他交往。”谭启树的邻居说,后来,要卖黄连、白果等农产品的乡亲,考虑到谭启树行动不便,就预先通过电话联系上谭启树,谈妥价格后,主动送货上门。
那些年,靠着自己的诚信经营,谭启树每年能赚3000多元。
把握商机当上养殖大户
2000年,同行们都骑摩托车收购黄连、白果,再也没人愿意自己送货上门卖给谭启树。谭启树因身体原因,不能骑摩托车,只能放弃收购黄连、白果的生意。经销过猪饲料的他,决心转而通过养殖生猪赚钱。
2000年首次养猪,他喂养的10头猪就给他带来了4000多元的利润。在随后的饲养过程中,颇有商业头脑的他敏锐地注意到,本地仔猪大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就地大规模繁殖仔猪,创收空间很大。
再三谋划之后,2007年2月,他拿出2.7万元,开始动工修建自己的仔猪繁育场。为节省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种猪,从地基开挖到圈舍浇铸、屋顶搭盖、门窗制作以及建设消毒池、排污管道等,几乎都是谭启树一个人拖着残躯独立完成。“回想起修繁育场那几个月,我至今还为自己喝彩!”谭启树为此很自豪。
2007年9月10日,谭启树从彭水引进了第一批种猪23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手里资金告罄的他,不得不向信用社申请贷款,但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信贷员的答复让他很失望——“一分钱也不能贷!”
贷不到款,他就四处借钱,硬是将种猪增加到了56头。
为了实施生态养殖、合理利用资源,谭启树不断琢磨新的养殖项目。天道酬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看到《漫山遍野找鸡蛋》的节目后,深有感触。
于是,谭启树找到沙子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探讨在当地科学规模养殖的可行性。经济发展办的工作人员给他找了大量的科学养殖资料:湖中养鱼、湖面喂鹅、湖边养鸡、林中养猪,并刻录成光盘送给了他。
谭启树深受启发,赶紧与村支书商量,想把以前的知青农场的100亩地租来办生态养殖场。虽说在当地他也是小有名气的的生意人,可是没有几个农户愿意把土地转租给他。因为,他是仅有0.6米高的残疾人。而他要办的是大规模的养殖场,如果亏本,谁来保证土地一年的收入,而土地是农民所有的产出所在。
眼看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又要从身边溜走时,政府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原来,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早就把这个残疾人想搞规模养殖的想法上报给了相关领导。县领导听说了他的的事迹之后,特意派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前往给相关农户做工作。政府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并以政府的名义作出担保,农户们终于答应将土地承包给他,解决了他养殖场的场地问题。
“养鸡收入虽然不多,但让我掌握了一手较完善的养鸡技术!”谭启树说。
普通人举手之劳的喂猪活,对谭启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喂猪时,他要用手支撑在圈栏上,“爬”进猪圈添加饲料。
“他啥子都会,不仅能喂猪、盖房子,打毛衣、做鞋垫都会,学东西快得很。”谭启树的母亲说。
2008年2月,谭启树与县畜牧兽医局签订了生态养殖协议书,由县畜牧兽医局提供技术,按照猪粪喂鸡、鸡粪肥林、每天打扫进过滤池、3天清理进化粪池、全部粪便废水进沼气池、沼渣种植玉米洋芋、沼液淋灌绿色菜的模式,由他自己经营,实现年出栏超过300头猪的目标。
2009年3月,经过县畜牧兽医局招标的验收机构检查验收,谭启树所建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
2009年,谭启树饲养的350头肥猪销售到了重庆涪陵、四川成都等地,仔猪也占领了沙子镇、金铃乡、金竹乡30%以上的市场。当年,谭启树的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按时任沙子镇党委书记黄怀琳的话说,他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了。他创办的“三山科技示范养殖场”,还被各级部门命名为“贫困户创业示范点”“自强不息教育基地”。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在养殖的路上,谭启树也有很多的心酸。
2010年7月1日,谭启树到北京接受表彰(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为“2001-2010年度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便请人管理猪场和鸡场。
没想到,就在7月2日,管理员就发现有几只鸡病了,鸡冠子发白。接到电话的谭启树急急忙忙赶回家,请专家会诊,确定所有的鸡都得了鸡瘟,原因是育鸡苗的人没打预防针。
谭启树本可通过打官司要求彭水县鸡苗销售商全权赔偿的,但看在对方主动赔付了600多元后,本就很善良的他心软了,决定不再状告对方,损失由自己承担。
“其实鸡刚起瘟时就可以全部卖掉,别人是看不出来的,但我觉得一个人要有良心,我绝不会做那种伤天害理的事的。”谭启树说,不到一周的时间,8400多只鸡全部死亡,两个人拣死鸡都拣不赢。那一次,他损失了近6万元。
2013年8月,他养的200多斤的肥猪病死了3头,按当时8元/斤的价格可以卖6000多元。别人叫他把死猪刨干净了拿去卖,但他没那样做,他把死猪深深地埋进了土里。
因为他的善良、诚信,让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我是残疾人,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但别人是人,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可以。”谭启树说。
引领大家共同致富
谭启树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他并没有把钱用来挥霍,除了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和添加相关设备外,他首先想到的是让老人过上好日子,自己独自承担了家庭的所有花销,还给母亲买了冰箱、彩电、电饭煲、洗衣机。
“从小父母把我背来背去,四处求医,弄得家里一贫如洗。现在,在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我的事业也算略有小成,母亲也该安享晚年了。”谭启树说得很是实在。
谭启树不仅把自己的父母想在心里,而且还把沙子中心幸福院的老人们也记在心上,一有时间就去和他们拉家常,看一看他们缺点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解决。2010年以来,每年春节前,谭启树都要把一头200多斤重的肥猪送进沙子镇幸福院,并和幸福院老人们一起吃“刨猪汤”,让那些老人们感动不已:“启树啊,你喂个猪很不容易,白白送给我们吃了,我们啷个感谢你哟。”
这个憨厚的农村党员知道:默默无闻的他在希望即将再次破碎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圆了他的梦想。“政府无私的帮助了我,现在该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更何况我是个共产党员?”谭启树坦然说道。
近几年,谭启树的养猪场又多了一批特殊的主顾。原来,谭启树经常为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猪仔和母猪配种等。
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只要哪个说暂时拿不出钱,不管是谁,随时都可以在谭启树的圈中把猪牵走,等他们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再给他本钱就是。
“共产党讲的就是奉献。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理由不为社会作贡献,没有理由不关心帮助他人,更何况我曾经得到过不少人的关心和帮助呢。”谭启树无比自豪地说。
当问及他以后有何打算时,谭启树说:“我希望能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大家共同致富。同时,作为残疾人,我深知残疾的痛苦,所以如果有残疾人需要我帮助的话,我愿意免费提供技术……”
媒体牵线“一尺男儿”结良缘
2011年8月13日,居住在湖北省仙桃市的中年妇女左贵香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做完各种家务活,打开了电视机。
她没有被电视中的精彩节目所吸引。原来,曾经有过两次不幸婚姻的她,此时仍然孤身一人带着一个孩子。孩子正在念初中,空荡荡的家中只有她一个人,左贵香独自黯然泪下。
心烦意乱的左贵香,毫无目的地按着电视遥控器。大概在21时20分,央视第七套《致富经》栏目正在播出的节目吸引了左贵香的眼球。节目中讲的是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农民谭启树的创业故事——《靠手走路的致富能手》。当时,左贵香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莫名的冲动,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太了不起了!
“一个残疾人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不得了!”左贵香看完报道后,一个想帮助谭启树的念头在她的头脑中油然而生。随后,她从电视字幕中了解到,该节目在8月14日13时52分还将重播。第二天,左贵香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旁。她不但从电视节目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谭启树的基本情况,还从《致富经》栏目组得到了谭启树的联系电话。
几个小时后,左贵香与谭启树取得了联系。
“目前你是不是一个人?需不需要一个人帮助?”千里之外的左贵香问谭启树。
“就缺少一个帮手哦。”谭启树说。
……
两个人在电话中互相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遭遇。
百闻不如一见。电视和电话里面说的,她不是很放心,她要亲自看一下。
2011年9月9日,左贵香不远千里,从仙桃市出发直奔谭启树的家。9月10日早上10时许,在沪渝高速公路沙子收费站,左贵香一眼就望见等候在那里的谭启树。
四目相对,互相都觉得是那样的熟悉。谭启树用他那辆改装的特殊三轮车,把左贵香拉回了家。
来到谭启树的家,左贵香觉得一切都那样自然,甚至吃饭的碗放在什么地方都觉得很熟悉。养起猪来更是井井有条,连猪儿都像非常认识它们的新主人一样。
左贵香对谭启树说:“放心吧,用你的头脑用我的腿,咱们的事业一定成!”
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相互觉得很投缘,他们俩就前往当地民政部门,领取了鲜红的《结婚证》。
“我从小就有搞养殖业的志向,可是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左贵香说,现在好了,她要和丈夫一起大干一场。
左贵香是一个健全的人,可是嫁给这样一个残疾人,在外人看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我要和他共同度过难得的后半生!”左贵香坦言,和谭启树走到一起,不仅是为了他,同时也是为了自己。
左贵香平静地说:“我是婚姻受过挫折的人,也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谭启树是有事业心的人,而且脾气好,对我的孩子也好,我嫁过来就是铁了心要和他好好地过日子,发展养殖业。”
首届劳模用爱心写传奇
谭启树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感动了土家儿女,感动了重庆人民,感动了全中国的人。
2010年,他被提名为“感动重庆人物候选人”;2011年,他又被表彰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为“2001-2010年度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他又被石柱县人民镇府表彰为首届“五一劳动模范”。
在诸多光环的照耀下,谭启树没有被荣耀冲昏头脑,依然是踏踏实实干事,平平凡凡做人,慷慷慨慨献爱心——
沙子敬老院的老人们,每年都会吃到谭启树送上的年猪;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无数灾民牵动着谭启树的心,在灾后不久,他就给汶川灾区捐赠了500元;
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发生地震,谭启树捐款200元;
2012年4月20日雅安地震爆发,谭启树捐款200元;
……
每一次大灾害他都会献出爱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他知道了,就一定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谭启树说,只要附近有人受火灾或者是其他灾害,他都会给每户捐上200元。
谭启树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比健全的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他是残疾人的楷模,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所有残疾人,更是健全人学习的榜样!
“一些人总把残疾的废人,但我把自己看作不是个废人。一个健全人能够做一点事,我也能做一点,只是他们付出一分钱的代价能够做到的事,我却要付出一角钱甚至更高的代价,即使这样,我也要通过那一角钱代价的付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提起来。”谭启树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