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人物

肖世斌:鼓起大家的荷包来

发布时间: [2008-12-24 04:05:06]

  
    在江浙一带的脚手架行业,没有人不知道肖世斌。今年39岁的他打造的彭水“架子工”
劳务品牌,2007年成为全国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怀揣借来的220元钱只身闯荡他乡,历经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今肖世斌一身青春阳光,充满激情。从他那张憨厚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创业经历的艰辛,那双深邃的眸子中,透露出中国农村普通群众的诚实与坚韧。他带着自己的伙伴从荒野奔向城市,自己饱经风雨,却默默地顾盼着自己的老乡,让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知道和实现了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逼出来的一门手艺

  1992年,在渝东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乡,肖世斌为身无分纹搞得焦头烂额。四面徒壁的穷家庭,是坐以待毙——守着穷日子打发时光,还是谋求生路——外出打工挣钱,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当年的春节刚过,无奈的肖世斌带上

四处拼凑来的220元路费,只身到沿海闯荡生活。去到杭州,身上仅剩下20元钱,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很困难,身上的钱很快

就花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急得他常常想哭。“出门开始,没得技术,全凭力气,靠的是零敲碎打,勉强填得饱肚子。” 肖世斌一面做零工,一面打听更来钱的活路。不久,他在杭州一采石场找到一份下苦力的活路。在干活的过程中,他发现该采石场管理

极其混乱,于是,工作之余他写下《生产管理改革建议书》,得到采石场领导重视,他也由此从一名下力工转为了矿山的生产管理员。

  经过几年的闯荡,肖世兵逐渐意识到要想找到一条打工致富的门路,必须要有一项技术过硬的本领。

  1994年,他见到了两位从事搭脚手架的老乡,得知当地搭脚手架的活路很紧俏。他从老乡那里摸清楚了杭州搭脚手架的行情,还跟班学到了搭脚手架的一些基本技术。几天过后,在一个建筑工地,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通过项目部老板的支持,接下了第一

笔脚手架业务。“我首先联系了几个技术过硬的老乡帮忙,一二十天的工夫,我成功了,赚了1000多块钱。” 从这次成功中,肖世斌悟出了一个道理:农民外出务工只有学会一门手艺,才不会下苦力拿低薪。初尝成功的肖世斌决定做大脚手架产业,他从彭水老

家招来富余农村劳动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脚手架工程。

  

                            打造出国字金招牌

  肖世斌自从事脚手架开始,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把质量当“生命”,视信誉为“金钱”。他介绍,有一次,一个老乡少加了一个扣件,“当时,我气惨了,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渐渐地,肖世斌发现,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靠人管人开始不管用了。三年后,他拉着自己手头的100多个弟兄,加入了一个专门搭脚手架的公司,自己也成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是我到处联系工人,现在是彭水人自动加入我的队伍,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人。”在公司,肖世斌主要负责施工管理和人员招聘。他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不断地从家乡带出一些无门无路的农民兄弟。在彭水老家,流传着一句话:在浙江找不到活干就找肖世斌。肖世斌回应:如果想

干架子工,只要我有门路大家都有门路。经过顽强打拼,他带领的“架子工”队伍不断壮大。十多年来,仅他一个人从家乡彭水带出的民工有5000多个,并把他们个个变成了搭建脚手架的行家里手。经过长期的打磨,肖世斌摸出了办企业的一些门道,2005年,他终于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820个员工的企业老总。他还总结出了一条“

强强联合、入股合作、品牌连锁、统一管理、以质取胜”的成功之路。先培训、后上岗的模式已经成为彭水架子工享誉华东地区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2007年11月上旬河南郑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劳务品牌交流会上,经过主委会众多专家的严格筛选评比,彭水 “架子工”从300多个劳务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这个牌子全重庆仅有三个,“架子工”是彭水得的两个牌子之一。肖世斌说:“目前,彭水架子工遍布浙江、安徽等省的30多个市县的200多个工地,拥有彭水籍民工近3万人,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支主力军”

  

                                真诚爱心回报社会

  2008年5月13日下午,县红十字会收到一笔特殊捐款——农民工肖世斌为地震灾区捐款一万元。5月12日晚上,在浙江的肖世斌下班回家,从电视上看到了四川汶川县的地震消息后,当即打电话回彭水老家,吩咐家人为灾区捐款。5月13日下午,彭水县劳务办公室将肖世斌家人送来的一万元捐款送到了县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肖世斌在接受电话里表示,是党的政策好,才让自己能够有发家致富的机会。“当国家和人民有灾难的时候,我无论如何都要站出来,以微薄之力回报党和政府,帮助困难群众。”肖世斌说。

                        这只是多个故事中的一个

  2005年冬天,彭水自治县政府得知了肖世斌的情况。“当时,县政府专门派人到浙江慰问了我们,还给大家介绍了家乡的发展情况,还到处把我作创业典型宣传。” 他说,一个农民,仅是带了一些兄弟混碗饭吃,却被政府这么看重。“当时我新里就开始盘算,要知恩必报。”说干就干。肖世斌先后找到县领导,征求家乡政府对自己回乡创业的意见。“经过14年在外的艰难打拼,挣的钱越多,对家乡的情感越深。”现在,肖世斌顾除了继续办好自己的公司、为广大农民兄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外,一次次往返于浙江与彭水之间,为自己在家乡投资的乡场镇拓展区新街道建设和农产品经营而奔波。提起回乡创业,他只有他一脸严肃:我要让更多的农民的荷包鼓起来。

   (记者感言)肖世斌,一个贫困山区的普通的农民,一个有中国男人特有骨气的铁汉,创造一个全国品牌,让3万多普通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凭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民群众的憨厚、诚实、坚韧,滴落在脚手架上的汗水,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他凭一份份爱心,把众多的农民兄弟从贫穷的“死亡之路”推向了致富大道。

  我们不能忘记,在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的边远贫困山区,我们还有许多致富无门的农民兄弟。今天,重庆和全国广大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肖世斌似的带头人,

      让大家的荷包鼓起来,告别贫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