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人物

一位老区临时工资助300贫困生

发布时间: [2008-12-29 17:55:08]



  郑书明只是个水泥厂的临时工,没什么文化,但16年来,为让附近贫困生上学,倾

其所有资助,宿舍也成为爱心旅馆。
  这么多年来,郑书明已资助了300余名贫困生,他也几乎耗尽财力和精力。
  
  爱心旅馆冷清下来
  工棚成为免费旅馆
  在10来平方米的宿舍里,55岁的郑书明无论走到哪里,眼前总是孩子们的身影。农

村日子越来越好过,吃不起饭的学生渐渐少了,郑书明的“爱心旅馆”开办16年来,这

学期首次“打白板”。
  15元的裤子、厂里发的劳保服、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鞋子,这就是郑书明一身的行

头。19日,记者在他的宿舍里看到,本就不宽的床上,10多个枕头和15床叠得整整齐齐

的被子占据了大半位置;大热天,毯子下竟铺了9床棉絮;狭小的厨房里,到处是饭碗…

…这些,都是孩子们用过的。
  16年来,陆续有100余名孩子在这里免费吃住,另有200余名贫困学生接受过郑书明

的经济援助。
  想到因助学离开自己的前妻和两个儿子,郑书明的头又是一阵剧痛,他摸出止痛片

,按说明书倒出一片,顿了顿,又倒出一片。
  近年来,严重的胃病、类风湿、皮肤病等不停折磨着他,他不得不每天步行到附近

的村医疗站打针。“屁股都硬了,几乎没地方下针。”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合作医疗站

的周明海医生说,他已在郑书明屁股上留下1000多个针眼。
  郑书明上班的弘天水泥有限公司离医疗站只需走10来分钟,有时头痛起来,他甚至

觉得这段路都是那么漫长。
  工棚成为免费旅馆
  1992年,一名亲戚因外出打工,委托郑书明帮忙照顾女儿刘育红。当时,郑书明在

水泥厂当抽水工,妻儿住在农村老家,他的宿舍就是一个用木板和编织袋搭起的20来平

方米的工棚。
  刘育红是蓬东乡尖山村小6年级学生,刚到他这里住下不久,她说起班上有个叫黎君

的同学,家住深山,上学单面就要走4个多小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打起火把来上学,

家里穷,中午连饭都没得吃。
  郑书明要刘育红放学后将黎君带到“家”来。他送给黎君一件价值38元的冬衣,而

当时,郑书明的月工资才110元。
  黎君开始在这里免费吃住,“爱心旅馆”从此开张,他们管郑书明叫郑师傅。
  不久,黎君和刘育红按照郑师傅吩咐,又带来4名贫困生,他们或者家离学校很远,

或者是留守儿童。
  这6名孩子小学毕业后,郑书明又接收了另外9名贫困生。
  尖山村小的张朝炳父亲早逝,家里穷,母亲要他辍学。郑书明亲自到张朝炳家,对

他母亲说:“只要让孩子读书,孩子吃住都不要你们操心。”
  “我小时家里穷,只读过一年书,现在看到这些孩子因贫困而辍学,我心痛。”郑

书明这些纯朴的话常让人觉得他有些“宝器”,可不管别人怎么说,“爱心旅馆”却一

直在发展壮大,人数最多时近20人。
  亏待自己善待学生
  那时,每天早上天不亮,郑书明就起床到山脚河边抽水,一呆就是一天。一日三餐

仅是一碗冷饭、几根咸菜,或一个馒头。
  孩子们放学后,就自己动手在郑师傅工棚做饭。每天,他们都有肉吃,郑师傅总会

在每天出门前,在家里留好米、肉和蔬菜。
  蓬东乡每隔5天赶一次集,每次,郑书明都会从集市上背回30公斤大米,5公斤肉和

一些小菜、作料。
  当时,大米和肉还是限量供应,郑书明每月可享1.5公斤平价肉和7.5公斤平价大米

。孩子们来了之后,这点供应显然不够,他就去市场上买高价肉和高价米。这样一来,

每月光买米买肉就得300多元,他很快就将多年积蓄花光。
  1994年,张朝炳小学毕业考上初中,缴不起200多元学费。郑书明没钱,只能找人借

。那天晚上下班后,他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终于走到肯借钱的那个村民家。揣着800元

借款,郑书明回家时迷路了,他在荆棘中露宿一夜。第二天,他发现自己双脚全是水泡

,只得拄着棍子上班。
  这事以后,郑书明知道,爱心旅馆要办下去,就得挣外快。水泥厂周围有很多煤矿

,也有很多磅秤。于是,他利用自己会修磅秤的手艺去挣钱。
  修一台磅秤可挣几十元钱,这样,他每月有四五百元收入,“爱心旅馆”度过经济

危机。
  妻子无奈离他而去
  1993年,彩电渐渐进入偏僻的蓬东乡,郑书明的妻子想买个彩电,但他不同意。
  “你去资助那些不认识的娃儿都可以,家里买台彩电都不行么?”妻子火了。
  不久,妻子到丈夫工棚去,发现近20个孩子正围着一台彩电看得乐呵呵的。她才知

道,这是丈夫背着她花了2000多元钱,专门买给孩子们看的。
  本就反对丈夫开免费旅馆的妻子,一怒之下回家了。
  从此,夫妻关系急剧恶化。1994年,郑书明的爱心旅馆从工棚搬到现在的宿舍。妻

子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你要家还是要那个旅馆?”
  郑书明选择了旅馆,家,却丢了,妻子带着5岁的大儿子和才出生的小儿子与他离婚

了。
  “现在娃儿对我也没什么感情,都几年没看到了……”郑书明说,他其实很想儿子


  1996年,经人介绍,郑书明和现在的妻子陈素梅认识了。
  “我要资助那些穷娃儿读书,你愿意就和我一起生活,有意见就算了。”这是郑书

明和陈素梅见面的第一句话。有过一次婚姻的陈素梅,没有干涉郑书明的“爱心旅馆”

。婚后,陈素梅回到农村家里靠种果树为生。
  付出获得许多荣誉
  郑书明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水泥厂离家并不远,但郑书明

很少回去,周末总是加班,“加一天班可以挣30元加班费哩!”为了维持爱心旅馆,郑

书明则天天吃红苕,“直到现在,我看到红苕就反胃。”
  1998年,一名在爱心旅馆住了3年的贫困生李明(化名)常常逃课,还将郑书明给他

的生活费拿去赌博,反复教育无效。这件事给郑书明打击很大,他慢慢觉得,资助贫困

生也要有选择。
  这时,郑书明月工资已有1000元,每月,他从工资中拿出100元自己用,100元给妻

子补贴家用,其余的全部交给蓬东官渡中学校长喻中学,请校长代他选择品学兼优的学

生进行资助。而爱心旅馆,郑书明则用积蓄维持。
  2000年,郑书明被评为重庆市劳模;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黔江区委区政府

称他是“黔江精神”的代表;2006年,郑书明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黔江区委领导专程去看望郑书明并带去10000元慰问金,郑书明用这笔钱还

清了多年欠账。
  今年劳动节,区领导又为他带去2000元慰问金,“5·12”大地震后,他又全部捐了

出来。
  希望得到儿子原谅
  近年来,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农村学校寄宿制也发展起来,爱心旅馆“生意”越来

越差,上学期,旅馆只住了两名学生,这学期,他们都考上职高。
  “没有郑师傅,我可能这学期已经没读书了,郑师傅负担了我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前来看望郑书明的官渡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江来说。
  现在,郑书明有些孤独。回忆那些孩子和想儿子,成了他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事。从

爱心旅馆出去的孩子,因为打工或继续求学很少回来,平时也很少和他联系,但郑书明

不怪他们,“他们工作学习都忙。”
  郑书明最开心的就是哪个孩子打电话回来,哪怕闲聊几句也行。他现在还保存着一

封感谢信,那是5年前,一个叫崔勤的孩子写来的。“当年他厌学,我强迫他坐进教室,

后来,他考起了郑州大学……”
  长期营养不良,让郑书明落下严重胃病,同时,严重的类风湿也困扰着他,头痛时

,他只得依靠止痛片。2006年,郑书明脸上开始长包块(皮肤病),现在每天须注射一

种药物。
  郑书明没去正规医院看过病——16年经营爱心旅馆,共花去他15万余元,他没有了

积蓄。
  “希望儿子能原谅我。”郑书明说,自己这辈子没哭过,但面对空荡荡的爱心旅馆

,他却忍不住用手悄悄拭了拭眼角。
  得到儿子原谅、多活几年多资助些贫困生、和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孩子再见见面,

是郑书明现在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