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柏乡的村村寨寨里,有一个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多年割舍不断的情结。30多年了,年纪在40岁以上的村民,对这个人仍然记忆犹新,他们仍然清晰地记得30多年前,一位从大城市重庆来到这里插队的青年人。如今,当年的那位年轻小伙子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但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就是重庆海峡实业总公司董事长、重庆知名实业家鲁大军。村民们争相传递着他的名字,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而是因为大家和他一起在10年的生活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是因为他成功后不忘回报第二故乡;是因为他10多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偏柏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是因为他时刻牵挂着这里的少年儿童的成长。
10年插队 情结难解
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寒风直往人们衣襟里钻。而在偏柏乡柏溪村一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里,600名学生分别在12间教室里上课。在窗外,看到的是沾在玻璃上的水珠,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里上课的师生们,好似没有感到外面的天气是那么的寒冷。这所漂亮的学校,就是鲁大军2004年捐资20万元修建的“知青希望小学”。说起这所新学校,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无不开口夸奖鲁大军这个好知青。1969年3月,鲁大军从重庆六中高中毕业后,响应“上山下乡”地号召,来到酉阳老区县偏柏乡柏溪村(原柏溪乡洪家村)插队当知青。贫穷的山村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困难,艰苦的插队经历,也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创业意志。插队时,鲁大军住在村民侯生祥家里。这位从大城市来的青年很能吃苦,每天都和乡亲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与村民们同甘共苦。劳动之余,他还积极参加生产队和乡上举行的各种文艺活动,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年多后,乡亲们都喜欢上了这位城里人。据当地村民回忆,1972年,鲁大军的母亲从重庆来看望他,侯生祥招待他们母子在家中吃饭。鲁大军的母亲看见自己儿子与侯生祥家的孩子相处得很好,当即把侯生祥的儿子收为义子,起名为鲁大贵。多年后,在鲁大军地帮助下,义弟鲁大贵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1973年,当时的柏溪乡政府决定聘请这位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为洪家村小学的代课教师。那个年头,教书这个职业是不大受人欢迎的,但鲁大军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答应在学校代课,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从那以后,鲁大军更加勤奋了,他刻苦钻研,认真教学,精心培育这里的孩子们。现在的偏柏乡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邓永伦就是鲁大军曾经教过的学生。说起这段师生缘,邓永伦感动地说:“鲁老师曾经教过我3年,小学三、四、五年级都是他教的,他对学生非常关心,特别是像我们这些贫困家庭的学生,鲁老师经常帮助我们,给我们零花钱,还给我们买书和文具。”邓永伦说,鲁大军对学生很谦和,经常在课余时间和大家做游戏,背着学生在操场上跑,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师生关系很融洽。“他时常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家乡,还要求我们为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鲁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里。”这些平淡的话语,却让人对鲁大军肃然起敬。1976年,鲁大军返回了山城重庆,临走之时,洪家村的乡亲们带着鸡、鸡蛋、花生等前来为这位“好乡亲、好老师”送行,与他挥泪告别,和他一起教书的同事白长敦老师与他相拥而泣……同学们更是以满脸泪花和渴求知识的双眼来挽留这位大城市来的好老师,希望他能留下继续教大家学知识。然而,在那个年代,要留下一个人是多么的不容易。鲁大军,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不得不挥泪告别乡亲们,离开自己洒过辛勤汗水的第二故乡,回到山城重庆开始了他的另一种生活。
创业有成 回报第二故乡
回到重庆后,鲁大军在重庆电镀总厂当了一名工人,后担任财务科长。1990年,他停薪留职创办了重庆海峡实业总公司,主营出租车营运业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实业家。他创业成功了,他用那颗赤诚的爱心回报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土地上的乡亲们。1998年10月,一直惦记着“第二故乡”的鲁大军重返酉阳,来到了原来的洪家村。22年过去了,当鲁大军看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贫穷山村依然贫穷,自己工作过的“干打垒”教室比22年前更加破旧时,心头百感交集。当他了解到这个村还有32个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时,当即决定资助这些孩子读书,直到大学毕业。鲁大军还每月花200元钱,请退休教师白长敦负责管理这些孩子,并吩咐白老师要定期家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写信告诉他。百忙之中,他还曾带着孩子们参观赵世炎烈士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这些因为家庭贫困而几近辍学的孩子不仅走进学校,还点燃了改变命运的希望。鲁大军资助贫困生的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激动万分,奔走相告,纷纷称这位“知青”是个好人。回到重庆主城区后,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时刻牵动着鲁大军的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彻底改变柏溪学校的面貌。” 2004年,鲁大军毅然捐资20万元,在这里建起了第一所“知青希望小学”。2005年5月30日,学校正式挂牌时,他又邀请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同返柏溪,一同为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多元的体育、文化和办公用品,而他自己再次捐资2万元。同年,鲁大军又一次回到洪家村,当他看见村里另一所小学已是危房,孩子们挤在村民家里上课时,立即捐资5万元在洪家村修建了第二所希望小学,并为该校添置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办公用品,结束了该村学生多年来一直在“干打垒”教室里上课的历史。几年过去了,鲁大军没有忘记偏柏的教育,时刻情牵偏柏的乡亲和孩子们。近年来,每逢教师节、儿童节,他都要尽力抽时间到偏柏乡来,邀请全乡教师及部分受支助的学生相聚,与乡里教师座谈,嘘寒问暖。他还积极与该乡教育管理中心联系,每年还出资邀请该乡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到重庆旅游度假。鲁大军心里时刻牵挂着第二故乡的亲人们,关注着酉阳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11月,村民庞俊武到重庆治疗眼疾,鲁大军不但帮他联系医院,还留庞俊武在自己家里住了12天;1999年6月28日,酉阳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鲁大军向灾民捐款2万元; 2008年11月27日,酉阳自治县工作汇报会在重庆渝北五洲大酒店四楼会议室隆重举行,鲁大军作为酉阳人民的朋友和在渝知名人士一同参加了汇报会,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酉阳的建设,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爱心火炬 激情传递
了解鲁大军的人都说,身为千万资产的富翁,他生活十分节俭,对人谦和;身为共产党员,他时刻保持着党员的先进性。鲁大军说,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创造了一定的财富,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先富起来之后不能忘记回报社会,更不能忘记回报第二故乡的乡亲。殷殷故乡情,拳拳赤子心。鲁大军用他的爱心滋润着第二故乡少年儿童的心灵,支持着第二故乡的发展。他的爱心回报将永远激励偏柏人民不断奋斗,不断发展。他的善举也将永远感动着酉阳老区人民!(王 林)